子姓是王姓的一个源头。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便怀了孕,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又传说简狄是帝喾的妃子。这是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那时候,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他有一句名言:“人通过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过民可以知道国家治理与否”。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股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这些以子为姓的契的子孙们,既有汤、盘庚、武丁这样的杰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辈,而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 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就是纣王,人人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着上天早点惩罚纣王,早点降下受天命的人来代替他。
然而,以子为姓的殷商宗室并不是人人都像纣王那样,他们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就连纣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以示不与纣王合作。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王子比干死后不久商朝就被在其西方兴起的姬周灭掉了。商朝虽然灭亡了,但商王室的3个子姓贵族却因为不与纣王同流合污而被视为商朝的3个仁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后来被封在宋(今河南商丘县城南),箕子也受到周武王的优待,比干的墓地所在的地方也被周武王封疆益土,赐给了比干的后代。比干的墓地,《水经注•清水》说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在卫州汲县(治今河南卫辉市)10里250步。比干的后代便在从淇县到卫辉市一带的土地上生活,实际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后裔。
(二)妫姓为王
妫姓也是王姓的源头之一。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的南端的薄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的所在地。舜的八世祖即为黄帝。据《史记》记载,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已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姓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密切的最典型事例就是历史上“虞、芮观周”的故事。“虞、芮”就是当初舜家族活动生息的地方。据说在商朝末期,虞、芮之人发生了争执,久久不能解决。他们听说周国的姬昌是个仁德之君,便到周国请求他们给解决。当他们进入周国时,意外地发现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人们互相礼让,蔚然成风。虞、芮之人感到非常惭愧,他们说:“我们的争执行为,是周人认为耻辱的事情。我们把这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周王,是自取其辱啊!”便没有见周王就回去了
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已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说:“我这个亡命寄身之人,您能收容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不敢再当高位。”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陈完把自己的姓氏改作了“田”,这次改姓,成了妫姓后裔的王姓在其发展源头上的最后一个醒目的标志。
田完虽然谢绝齐桓公给予的高位,但田完家族似乎被注定了要在齐国身居高位。在田 完入齐约170年以后,田完的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果然,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此时,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100多年了。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赢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