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家族是一个周氏宗亲服务平台;弘扬周氏文化,发扬周氏精神,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为周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在线交流等服务。
夫谱,奚自而作也,谱之纂,所以别异姓,表同姓,阐尊卑,卫昭穆于无穷也。是故,高曾祖祢出于一时,而尊卑上下,秩序井然,此所谓见而知之者也。明焉。有堂,卑不使逾尊,尊不使沦卑幽焉;有庙,昭不并于穆,穆不侵于昭。此所谓闻而知之者也,谱之作顾容已哉!
恭惟我朝,列圣相承,尊崇巨室,悯恤簪缨。特诏儒臣垂纂谱系,而汝南周氏亦与焉。余闻周氏,其由来远矣。成姓于秦暨汉魏,逮晋唐支分派别,二十四州郡邑,簪缨衣冠,蝉联祀叶。伟哉,其盛也。其间,负勇略者有人,抱经济者有人,抚长铁倚桥门者有人,磊磊落落不可胜记。异日之激昂青云,方兴未艾,其又可量乎?余嘉周谱系之成,际圣朝盛典,故乐道之无己也,是为序。
文宗开成元年孟春月之吉
司徒中书令晋公 斐度 书于录野堂
录自《周氏大乘宗谱》
家譜原序 (唐譜墀公序)02
隋韋氏因宗族分派南北,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以下二十餘世,作韋氏譜十卷,從帝命也。猗犴子曰:『世業在國史,世系在家譜。』諒哉!我先人自汝憤侯世為甲姓,尚矣!十子分支,東南濟美,人望華國,並曜聯輝。乃溯蓬陵侯以來至永城侯為一派,與南遷黃者為一派,析為兩刪。
永城之派逮息國公張大厥聲,繼產二十四才子,振翼雲漢,垂光虹霓。繼踵當官,異代同榮;美成在久,其在斯乎?黃岡之派迨譙郡公父作子述,踵武連鑣,至於墀被蒙殊恩,備位宰輔,食舊德。誦先芬,奠系世,因仿韋氏之例,作斯譜雲。
唐大中三年己已長夏 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東川節度使 族人周墀謹撰
唐朝大中三年已巳長夏(849年6月)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東川節度使 族人周墀謹撰
注 釋:
周墀簡介:字德升,汝南永安人,七九一年生,長慶二年(823年)進士,曆仕三朝,大中二年(848年)入相,大中三年逝世,逝後被封為司徒。其生平事蹟載新舊兩種《唐書》之《列傳》和《宰相世系表》。
楚太傅:韋孟,漢彭城人,為楚元王傅,後又為楚元王子夷王傅及孫戊王傅。戊荒淫無道,孟諫之而不聽,遂去位,徒家於鄒。其五世孫韋賢,官至丞相。因其家世習魯詩,自孟至賢五世都號稱鄒魯大儒。裔孫韋鼎作《韋氏譜》。猗玕子:唐朝文學家元結,字次山,因曾避難,入猗玕洞,故號稱猗玕子。
甲姓:南北朝時,氏族按郡望,權勢分甲、乙、丙、丁四等貴族,即﹃四娃』;後魏時,先劃出膏梁、華腴二等,先人中有做過尚書、領、護以上的官職的才稱為甲姓。故﹃甲姓』即貴族世家之意。
廿四才子:指息國公玄孫如鍉六子和如錫十八子,他們的派名中都有一個﹃弘』字;清朝時避乾隆皇帝弘曆之諱改作﹃宏﹄,故後世﹃弘﹄、﹃宏﹄混用,在家譜、縣誌及民間口頭傳說中號稱﹃二十四弘(宏)』。二十四弘各明一經,俱爵於朝,故又稱美譽為﹃廿四才子﹄。
譙郡公:黃岡派始遷祖周靈起之孫周法尚封爵。諡﹃僖』,稱譙僖公:法尚之了紹範襲爵諡﹃敬』,稱譙敬公,紹範之道務襲爵諡﹃襄﹄,稱譙襄公。祖孫三代﹃父子作述﹄(即父傳子承之意),統稱譙郡公。
奠系世:古時記載帝王與諸侯氏族世系的譜牒叫﹃系世』。《周禮·春宮·小史》﹃奠系世,辨昭穆』。奠,安置、安放的意思。『奠系世﹄意譯為『忝列門牆﹄。檢校右僕射:唐代不設尚書令,僕射即為尚書省長官。初期與中書令,侍中同為宰相,中宗以後,非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即不為宰相。墀公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十六日即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中三年四月,授檢校刑尚書、東川節度使。未行,追制改檢校右僕射,加食邑五百戶。六月,為其主修的《家譜》作序,
隨即赴任。剛到東川就不幸辭世。
解析:
一、 唐朝大中三年(849年)《家譜》系周墀、周維簡同修。墀系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為譙郡公裔孫,屬黃派,
史稱永安周氏:惟簡系息國公周歸仁九世孫,屬永城派,史稱舂陵周氏。唐譜從兩派共祖蓬陵侯開譜,至周才卿封永城侯。
開永城派,周靈起遷黃岡派處,分派接代續寫,總成一譜,是為《家譜》,按產生的朝代也可叫唐譜。就目前所發。
現的史料而言,唐譜是《濂溪世家譜》上承最早的家譜。《∧家譜∨原序》的題目是後修人擬的。
二、宰相公周墀在序中道:『我先人自汝城侯世為甲姓﹄。墀公這句話至少億含兩個重要資訊:一是正公侯後始遷
安城開基創派,譜史上樂為安成周氏或汝南安成周氏,是汝南周的分支,且『世為甲姓﹄。二是正公之前為汝南周氏得姓開氏期,即從東周初年到秦朝五百來年的時間是得姓開氏期,到漢初已經是名門望有一天,有上宗下派之分了。
《宋譜元公序》譯文 03古時的賜姓,有的根據功勳,有的憑爵位,有的仰仗族世,有的依靠別字、諡號。
周姓是後稷的苗裔中以國為氏的一支,周平王次子姬烈得姓,周氏就源出這裏;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制定版圖,海內流行,汝南周氏就成了當時百家姓中最大的郡望;我這一族就是汝南周氏的一支遠裔輾輾遷來楚南道州的:查驗以上世系,都有典籍作依據,不用再去進行紛繁的考證、辯析、說明。
我少年時獲得陳摶先生的學問,毅然把弘揚道學作為自己終生的責任,對功名利實祿倒看得淡泊了,景佑年間,我探望舅舅鄭公去到他的衙門,僥倖地憑一席話,理清了一段老大難疑案,因而被吏部選中,先當南安郡的司理參軍,一直做到現在的南康郡知事, 始終惴惴不安地擔心自己不稱職,不合適當官。幸好碰上聖明的天子澄清吏治,訪求人才,凡屬荒野山林偏遠水邊有點微末才能的人,沒有不被搜羅奏請試用的。我本屬樗櫟之材,怎敢希圖訪效市隱混跡塵世?於是就像子遊一般,借宦遊以弘揚道學,就這樣遷移時日拖家帶口地來到了南康郡。
我也曾選址廬山蓮花峰下砌了一所簡陋的小房子,打算辭官後長住,有人把那小房子比作﹃秋水蒹葭﹄,說是可以借此長嘯短吟,風雅瀟灑地休閒養老。我不是這樣的人。只不過是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等到將來能有一天洗滌乾淨滿身的汙穢塵埃,扶著藜杖返回濂水。去到城市時欣然而喜,回到鄉下來就喟然而歎,依傍先妣之墓遙望山重水複的故鄉又潸然而淚下,就像列子曾經說過的那樣。這就是我心心念念記掛著的東西。
現在,我年壽不高,身體、精神卻都很差,筋骨牽牽扯扯,關節不能彎曲自如。考慮到要報效國家,光昭祖宗,大概暫時還不能了卻心底的夙願。
但是,我又深深的擔心兩個孩子習慣于隨我客居異鄉的惰性,把回道州探望當作畏途,傳過一世兩世,故鄉的祖居,祖墳,不會野草叢生長滿禾黍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了。所以,在有限的寫作時間之餘,勉強自己,強打精神,拿取家譜,承續先人的記敍,再加以編輯整理,生歿先後和嘉言懿行,都依照本紀作為枋式的齒錄。至於先祖世業的變遷沿革,關係重大,尤其要求記載得詳盡細緻,因此另文敘寫,以昭告子孫後人知曉,世代守成。
假若孩子們沒有興趣回鄉,可以從這本家譜中認識、瞭解道州的大概情況。如果後人中有賢才,能夠高屋建瓴、旁徵博引地續修新譜,使人開卷就能一目了然,不出現晉人﹃三豕涉河﹄那類的錯誤,那麼,我這本譜就有了後卷,就真值得慶倖啊!古人說:﹃狐狸死在外面,頭也要朝向它所出生的山丘。﹄夠有意思的吧?這個典故意蘊深長著呢?體會得到嗎?千萬別疏忽大意啊!
皇宋神宗四年歲次辛亥秋月
裔孫敦頤沐手書于南康之署內
﹁補注﹂
一、市隱:古時把隱士分為三等,即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市:市井),小隱隱於野。市隱即中隱。
二、秋水兼葭:語出《詩、秦風、兼葭》,為縮名典故,大意是對景懷人、訪求寄意。
三、晉之誤:由於印刷粗疏,字跡難認,晉人讀史將:『己亥涉河』錯讀成『三豕涉河』。
豕,野豬。
周氏族谱序 04
谱何以作?作谱,所以纪世次也;世次何以纪?盖自始祖一世至于子孙百世之远,皆谱也。谱之去何贵?不紊也。不紊则尊卑昭穆,亲疏远近,嫡庶支派,由此而辨。何以辨之?凡自始祖而下,则有高曾祖祢之称,有伯叔昆弟,分而言之。百世之孙。无不各有高曾祖祢,各有伯叔昆弟,各有五服轻重之伦。能明乎轻重之伦,则尊卑昭穆,亲疏远近,嫡庶支派,亦各得其辨而不紊矣。若合而观之,子孙千万人之身,无不本乎祖宗之一身也。百川一源,万枝一本,水木本源之道,孝敬之心,一而已矣。孝敬之所,由寓彝伦,风化之所,由在谱矣。可不作哉。宜乎,周氏卷卷谱牒是辑也。周氏之后代,有名人固不一也,其所宗者,亦不敢妄引以诬其先也。盖得欧阳子作谱之遗意焉。则其宗者,据其所可信也,其贤乎哭之仪之葬,献梁公之像者益远矣。周氏之孙,尚继绳而勿替焉。
熙宁十年十月 望日
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赵 抃 撰
周氏宗谱序 05
予常仰观乾象,北神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七曜旋绕归问,辟犹君之尊,而无不敢拱焉。俯察地理昆维,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辟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戎,莫大於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勿者也。予观周氏宗谱,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伦也;正名分,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懵然无知者,愧於周氏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