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谱世系

11三戟堂”是以知崔氏家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堂号,仅苏鲁豫皖交界处就有二十多万。宗谱均标为博陵郡,笔者经查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代墓志汇编》等,确认此支非博陵崔氏,而是清河南祖房崔氏。魏尚书崔琰之后裔。其世系如下:
崔业字伯基以下九世佚名-密-琰-佚名-谅-遇-瑜-逞-炜-三世佚名-溉-义玄-神庆,神庆五子:琳、珪、球、瑶、琨。其中琳为中书令、珪为太子詹事、瑶为光禄大夫。列启戟,时号“三戟崔家”。这一支政治上达到顶峰“每宴集,组印相辉,华毂盈门,一塌置笏,重上。”神庆与兄神基、弟神福并非出自嫡系,是著名的唐代“三庶子”。而当时的李唐王朝来自陇西,出身低微,所以不讲门阀。这一支得以崛起,成为唐代崔氏显赫的一族。
这支清河崔氏为什么被误认为博陵崔氏,原因只有一个——《百家姓》误导。百宋初年钱塘一文人编篡一本《百家姓》,不久就被作为蒙学的教科书读物。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每一个姓只能标出一个郡望。而崔氏有两望,其中清河又是另一个大姓张氏的郡望,这样只标出博陵一望了。而我国自古以来上流社会就有以郡望做人的称呼习惯,如韩愈称韩昌黎,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百家姓》问世以来人们往往只根据书上称崔家为博陵世家。久而久之,人们(包括一些崔家)就把清河忘了。认为自己是博陵崔家了。
其实在历史上清河崔氏地位与博陵崔氏一样高,有时更高。南北朝时博陵崔帏的女婿魏收在《魏书》中说:《魏书.高阳王雍传》,“世宗初以(博陵)崔氏,世号‘东崔’,地寒望劣,难之。” 汉魏以来崔氏门阀清河是一等上,博陵是一等下,故此区别。笔者估计这只是当时一时的互相消长的演变。不能以此区分清河、博陵地位高下。当然也有一些遗失堂号家族以“三戟堂”为自家的堂号。
0.0877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