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的起源李姓第一人——“老子”李耳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则有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
李姓的来源,与古人淳朴的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是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李树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李姓形成时,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经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期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战国时,老子的八世孙李昙之子分别迁居赵国和秦国,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另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
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名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朝的政治家李吉甫及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国将领,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及其子李椒、李敢和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十六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