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支氏陵园
山西支氏陵园
河南支氏陵园
浙江支氏陵园
……………
江康僖王朱任昌:朱邦苎庶长子,王妃支氏,万历三年(1575年)袭封,十一年(1583年)薨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朱任昌 出生日期1532。逝世日期1582
妃:支氏、次赵氏
子:温裕王朱履焘,赵氏出
女:长女:顺安县君,支氏出
次女:平源县君,支氏出
第三女:南封县君,支氏出
第四女:某县君,赵氏出
靖江王陵是历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
桂林古称始安,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城的起源。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桂林被称为桂州,缘于在此设置的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桂林城逐渐成为岭西第一重镇。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在桂林置桂州静江军,属静江节度。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前,尝领静江军节度使。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改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故桂林在宋元时期又称为“静江”。
其侄孙朱守谦为王时,藩国所在地仍称静江,为取绥靖西南之意,改静江的“静”为“靖”,故称“靖江王”。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才改静江府为桂林府,从此正式确定了桂林的名称并沿用至今。而以原地名受封的靖江王并未随之更名,故而后人皆道桂林有靖江王。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孙辈受封的藩王。从洪武三年册封,到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洪武三年(1970年),朱元璋封朱守谦靖江王,洪武九(1976年)就藩桂林,后来因为作风恶劣,欺压百姓,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仪 复藩桂林,从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人,延续了280年,一直到清兵攻克桂林(1652年)。
靖江王墓群依其地面规制及死者身份可分成六类。第一类是王妃合葬墓,即通常所说的王陵,共10座,级别最高,墓园面积从300多亩到数亩不等,布局一般为长方形,两道围墙,三券陵门(外围墙)、三开间中门(内围墙)、五开间享殿与高大的宝城(墓冢)处于同一轴线,以神道相通,神道两侧序列守陵狮、墓表和狻猊、獬豸、狴犴、麒麟、武士控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仪仗,一般为11对,有些王陵在秉笏文臣后面还立有神道碑,有些在陵门内或外建有厢房。第二类是次妃墓,共4座,级别次于王妃合墓,墓园布局与王妃合墓相仿,但面积及建筑略小,石像生少2对。第三类是未袭而卒的世子(长子)墓和别子辅国将军墓,级别低于次妃墓,石像生只有7对或更少。第四类是奉国将军墓,墓园面积、石像生少于辅国将军墓。第五类是中尉墓,分镇国中尉墓、辅国中尉墓、奉国中尉墓三级,墓园面积、石像生依次减少,一般只有一道围墙和墓碑,无享堂和石像生。第六类是县君、乡君等女性宗室墓及靖江王宫媵墓,级别最低,无围墙和石像生,仅有墓冢和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