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孝悌 以重人伦
作为一个人,一个明白伦理,遵循伦理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要诫恳地讲孝和悌。孝是对父母等长辈而言,要顺、要敬,所以孝顺,孝敬词义相连。听从长辈的吩咐、教导,对上辈讲礼貌,表示尊重,至于奉侍,赡养更是不必说的了。遗憾的是解放前后,一些人以破旧立新为名,不讲孝道,忤逆父母。其实“孝”在任何时候都并非过时;弟,古汉语与悌通假,专指敬爱哥哥,兄长兄弟友爱。民间有“长哥如长父,长嫂如长母”之说。
二.笃宗族 以昭雍睦
宗亲和族,人之间要忠诚,友好,厚道。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六亲不认。互相交往,互相走动,有喜同庆,有丧同吊,族人造访相聚,尽自己能力,以诚相待,诚如府示诚约中所要求的,即使蔬菜相待,也显示出热忱,从而昭示本宗族人们之间的和谐,和睦。
三.和乡党 以息争论
老乡,乡亲之间,集团、团体之间也要和平相处,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门,近邻不如对门。”可见乡邻之间是多么重要,不能为了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互相争吵、械斗乃至惊官动府,对簿公堂,诉讼打官司。须知,历来的官府都是希望乡党之间和睦相处,以发案率最低而视为治下太平的象征。过去的县大老爷,今天的法官都不希望人们动不动就打官司告状,遇到纠纷,首先都想尽力调解。用时髦语言来说,乡邻之间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四、重农桑 以足衣食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是农业国度,民以食为天,农桑事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总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首先还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在过去的自给自给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重农业是解决吃饭问题,即使到了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吃饭问题仍然不可忽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就着慌”。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五.尚节俭 以惜财用
崇尚节约俭朴素而达到珍惜财产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却以奢华为荣。古人所提倡的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巅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六.隆学校 以端士习
“隆”,原意兴盛的意思,这里就是引用为大力兴办学校,来达到端正士人(读书人)的风气习惯。重视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现在的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往往悬着“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标语口号。当然封建社会的学校与今天的学校教育内容不能相比,但毕竟官家把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三字经上也说:“人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