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

11

一、九牧林渊源

阙下林家支派

唐时莆田林欑,城关拱辰门外人,举进士不第。唐贞元初(786年)为福唐(今福清)县尉,母病后弃官归故里。贞元八年(792年)母病逝,林欑思母而水汤不入五日,几乎殒亡。第二年将母与父合葬,兄弟结庐于墓侧。春天三月二日,有白鸟来翔,甘露降惠,三日不散。唐著名诗人欧阳詹作《甘露述》记其事,有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当地官府惊闻上报,观察使李若初下来验实,突然甘露消去,里人失色,林欑大哭而曰:“天所降祸于我!”俄而,阴云四合,甘露复集,白鸟回翔。这事传闻于朝廷,贞元十三年(797),唐德宗赐命立双阙(建筑物)其闾(里巷的大门),名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里称为“义门”。这些事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阙下林家尊欑公之父为阙下一世  。

阙下林家裔孙迁徙泉州

阙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晋江县尉居霞洲,生林杞,林杞字卿材,登宋天圣五年进士,历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禄卿致仕,卒年九十。妣胡氏,生九子:林景渊知惠州,林景佑知泗州,林景默知寿州,林景辉知瓜州,林景泰知徐州,林景瑞知常州,林景元知邳州,林景贞知宿州,林景亨知华州,是为宋九牧,联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

二、太始祖、始祖传略

太始祖伋公

伋公字进之,号泮洲,兴化进士,任晋江县尉,家居霞州,因冠于泉郡之笋江霞州传派,是为泉州霞州林之始祖,妣吴氏封安人,子三:杞、植、朴,公生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正月初六。卒于嘉佑八年(1063)九月十二。享年八十一岁。伋公暨妣合葬于晋江三十三都新门外乌石山,该墓现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5] 。

伋公兄弟中排行第七,自幼聪颖好学,活泼好动,常与兄长结群泅渡木兰溪。吟诗赋词。亦与乡党习武骑射,施拳弄腿,研读兵书,素以文武才勇称道里闾。公自幼深得众兄长宠爱。但公不以为骄,豪侠忠厚,尊祖敬宗,孝顺父母,兄弟情长,笃爱至深,伋公为官勤敏清慎,气节凛然有风,不乐琐事而沽名。时笋江两岸不时被洪水冲淹,遂令于两岸栽植柳树、刺桐树,以根固和美化两岸,同时筑建六座渡头。为保一方平安,就在江中练水兵,提高海防防御实力,并开辟对外贸易,商贾云集。

始祖杞公

伋公长子杞公字卿材,少年得志,天圣五年(1027),登王尧臣榜进士,历康、雅、泰、淄四州知州,后擢光禄寺卿。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 537年)河南卫辉县知事温尚志盛赞林杞公:“才华卓著,鸿声早沸于两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怜贫,遐迩沾恩,乃邀天眷,裒发八孙,诞生九牧,载誉乾坤。 ”子九:长子景渊公知惠州;次子景佑公知泗州;三自景默公知寿州:四子景辉公知瓜州;五子景泰公知徐州;六子景瑞公知常州;七子景元公知邳州;八子景贞公知宿州;九子景亨公知华州。世称宋九牧,又称后九牧。自是宋九牧后裔在泉郡及各县邑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历代名人辈出簪缨笏替。尊林杞公为宋九牧祖,

三、民间传说

大中祥符庚戍(公元1010年)晋江县尉林伋选择距尉厅和玉泉山庄之间晋江三十四都福田铺、湖叉交错的笋江霞洲(紫霞寺边)水乡定居。时宋王朝刚建立半个多世纪,海氛不靖。为确保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发展,中外商家人身安全,临漳门外浮桥街、霞洲街集散地的繁荣,林伋配合有司,在晋江的龙江、笋江、浯江段设营训练水兵海勇,在笋江南岸筑建六座渡头,为防洪水冲淹,遂令皆栽植柳树、榕树间或刺桐树以固江岸和美化两岸。此六座渡头以及浮桥破岬渡头、塔顶十余丈天然斜石坡渡头,俗称“石皮”。不仅对渡黄甲街、临漳门,而且形成了名闻遐迩的“笋江古渡”。

林伋有经商意识,发动浮桥人除农桑外,还利用木帆船、橹船、舢舨、竹排的灵活轻便,装卸部分停泊于刺桐港的番货、远物、异宝珍玩、香料铁器等,穿梭于笋江古渡,将舶来品集散于各府郡之集市中。南安、清溪、桃园场的“湖头船、安溪船”满载笋干、谷粟、山货、甘蔗汇集于霞洲、浮桥之笋江古渡。元明清已将堆场扩充至石崎乡的火烧埠(即后称的壳灰埠和清末、民国间的牛墟场)。

俗话说“一业兴、百业盛”,浮桥街、霞洲大路街的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形成,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斯时的繁荣,仅亚于泉郡的聚宝街,是名符其实的中外商人在泉购销聚

0.0796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