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家训
高氏家训,是指记入高氏族谱,公之高氏祠堂,经高氏族人讨论制定的,族众应共同遵守的纪律条文。这种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基石。
在国家的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等。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高氏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齐家家训二十四条: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九.人之生死,秉于有生之初。世俗愚昧,多倾家荡产听于巫祝,深可悯笑。神聪明正直,岂邀人祭祀,以为祸福?戒之戒之!
十.田亩差役,承事官府,必诚必信。如有所费量,于人户均取。毋损人利己,暴敛多科。本户钱粮,尤当蚤为完纳。
十一.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
十二.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
十三.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
十四.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若有故犯,则重惩不恕。
十五.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彼贫民岂无羞恶?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
十六.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有盗徐逐之,勿急追。
十七.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
十八.书画要时时收拾,毋轻假人,俾狼藉毁失。
十九.买田,须择有水有佃户处,否则抛荒赔税,贻患子孙。至于卖田之人,定因缺乏,田价宜公平,勿用轻等色银,使其亏损。
二十.营造房屋,先须打点物料完备,又量我衣食有余,方可鸠工。如轻信他人言,遽兴土木,室成而用竭,悔不可追。大厦尤不可妄建。
二十一.四门面湖背海,田亩无多,岁尝缺三月之食。今于秋成时,不拘谷麦,尽力收贮。俟布种时,族党有不足者,平粜与之,免其高价远买。而吾仍不失本资,又可为来年储备之计。
二十二.种田养蚕,及一切裨益家务者,皆宜留心整理。勤则有余,怠则不足,不能备述,当随时处置。
二十三.凡造一应器皿,务从朴素。毋雕刻花卉,擅用朱砂,违法费财。
二十四.陶朱公云:若要富,养十牝。勤种不如杂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恰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彰显。高氏先祖,明.高攀龙的《家训》,其内容涵盖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慈孝·婚恋养生等各个方面;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又赋予了接驳都市脉搏的时代色彩,可称现代高姓人生活生存的思想圣经。与颜氏、曾氏、朱子等家训比翼齐飞;呈现出了整体文化通观,使之融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了新生。2016年《中国纪检监察》第19期登载了《高攀龙家训教子》。全文称:
高攀龙,江苏无锡人,明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历任大理寺右少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高攀龙一生著述颇丰,其中的二十一则《家训》,广受后人推崇,被视为教育子孙的经典,经常出现在童蒙训导中。
做人须明理识义。高攀龙为官的时代,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人正直的高攀龙不仅仕途坎坷,也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体悟。在《家训》中,高攀龙特别注重教育子孙要先学做人。在《家训》开篇,高攀龙就告诫子孙要按照朱熹《小学》中关系到人之性格养成、世界观形成的日常生活规则来行事。他说:“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言,只看《小学》便是。依此作去,岂有差失。”但《小学》提及的基本人伦规范,明显不是终极目标。接下来,高攀龙指出,求学的目的是经邦济世,“圣贤教人,莫先穷理。道理不明,有不知不觉堕于小人之归者。可畏,可畏。”要做君子,避免成为小人。在高攀龙眼中,君子共有的特点是善,因此“积善”最关键。他在《家训》中说:“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在明确了明理识义、积善行义这两条人生准则之后,高攀龙还在具体事情上做了指导,以方便子孙能读后照做,达到明理有义的境地。例如他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是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与人经济往来,也不要过于严苛,要留后路,施人以善。
交游最要审择。高攀龙的《家训》非常注意择友问题。他告诫儿孙们:“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人才难得,知人实难”。高攀龙之所以对子孙交友十分慎重严格,是因为他注意到了有一种俗人,“其所知者势利,所谈者声色,所就者酒食而已”。与他们交往,不仅白白浪费了读书时光,还会因为所谈论的内容格调不高,影响自己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与之同流而无法自拔。择友不仅是对别人的要求,也是对自身素质和眼光的考验。因此,高攀龙告诫子孙要自省修身。他指出君子往往更看重自我省察,挑自己的毛病,唯有小人才光看别人的问题。对此,高攀龙有一句名言:“见过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祸。”意思是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问题,是避祸求福的好办法,遇到问题,不妨“姑且自认不是”——这没有坏处:“如此则吾心愈细密,临事愈精详。一番经历,一番进益,省了几多气力,长了几多识见。”相反,小人就缺乏这样的眼光和勇气。
不做财色的俘虏。高攀龙还告诫子孙,不要做财色的俘虏。“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他以自身经历向子孙作出表率。生活中,高攀龙对待金钱十分淡然、洒脱。生父母去世时,曾专门立遗嘱将财产分他一份。但高攀龙却说自己另有嗣产,不肯接受。最后实在推脱不过,他便把所分得的那一份拿出来设立义田,救济亲族和乡亲。
正因为高攀龙崇尚正人君子之风,坚持正义,他才能做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敢于同宦官及其党羽作斗争;才能在罢官居家之际,听闻朝中奸党派人来捉拿自己,为了保存尊严,而蹈水自沉。高攀龙以做人行义为原则的家训及其行止,在传统社会树立了言行一致的典范。
明 . 高攀龙《家训(节录)》
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作人的道理不必多言,只看小学便是,依此作去岂有差失,从古聪明睿知圣贤豪杰只于此见得透,下手早,所以其人千古万古不可磨灭,闻此言不信,便是凡愚所宜猛省。
作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
取人要知圣人取狂狷之意,狂狷皆与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若憎恶此等人,便不是好消息,所与皆庸俗人,己未有不入于庸俗者。出而用世,便与小人相昵,与君子为雠,最是大利害处,不可轻看。吾见天下人坐此病甚多,以此知圣人是万世法眼。
不可专取人之才,当以忠信为本。自古君子为小人所惑,皆是取其才,小人未有无才者。
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恶人,人亦恶我;我慢人,人亦慢我。此感应自然之理,切不可结怨于人,结怨于人,譬如服毒,其毒日久必发,但有小大迟速不同耳。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语云:要作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积财愈多,积祸愈大,往往生出异常不肖子孙,作出无限丑事,资人笑话。层见叠出于耳目之前而不悟,悲夫!吾试静心思之,净眼观之,凡宫室饮食衣服器用受用得有数,朴素些有何不好?简淡些有何不好?人心但从欲如流,往而不返耳。转念之间,每日当省不省者甚多,日减一日,岂不潇洒快活!但力持勤俭两字,终身不取一毫非分之得,泰然自得,衾影无怍,不胜于秽浊之富百千万倍耶!
人生爵位自是分定,非可营求,只看得义命二字透,落得作个君子。不然空污秽清净世界,空玷辱清白家门,不如穷檐屋田夫牧子老死而人不闻者,反免得出一番大丑也。
……
捉人打人,最是恶事,最是险事。未必便至于死,但一捉一打,或其人不幸遘病死或因别事死,便不能脱然无累。保身保家,戒此为要。极不堪者自有官法,自有公论,何苦自蹈危险耶!况自家人而外乡党中与我平等岂可以贵贱贫富强弱之故妄凌辱人乎!家人违犯,必令人责,决不可拳打脚踢暴怒之下有失。戒之!戒之!
古语云: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故济人不在大费己财,但以方便存心。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敝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馈赠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长物一二件,切切为贫人算计,存些赢余以济人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德,此为善中一大功课也!
高氏家族枝繁叶茂,成千上万的家训也基本大同小异。唯高占祥任编委主任、高路加任主编、高文中任再版理事长,2016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中的宗规,堪称佼佼者。全文如下:
高氏的家规,以“报效祖国”、“敦睦乡里”、“尊长敬上”、“团结族群”为大义,具体有以下十二条。(一)“报国家”:宗族的发展,靠国家的强大,社会的繁荣。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应毫不保留地献身于祖国,服务于人民。(二)“睦乡邻”:远亲不如近邻,乡邻有事让三分,处缓急通有无,互相关心帮渡疾苦,和谐关系,贵在平等。(三)“尊长上”:意在树立长辈地位,对宗族中的家事、纠纷权衡进行调解处理。有关命案、大案即交政府以法处置,切勿包僻护短。(四)“敦孝行”:百事孝为先、对父母养育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倘若对父母不孝不敬、虐待或遗弃,则道义不容、族人不许。(五)“笃族群”:水有众脉,木有分枝,各支系宗族,都要同心同德,以忠孝传家,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六)“和夫妻”:夫妻要互敬互爱,互谅互尊,志同道合,相依为命,同偕到老,共建家庭,同育子女,共理家事。(七)“重幼教”:十年植树、百年育人,这是延续后代之根本。身教重于言教,要从小教育子孙知书达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八)“尚勤俭”: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不以勤开其源,财则不来,不以俭节其流,财则易竭。富者不奢华,贫者应勤俭。(九)“济贫困”:贫苦有志,富贵有德,恻隐之心偕有,济贫扶困勿忘,恩不望报、助人长乐。(十)“慎丧祭”:长辈辞世,应承志节哀,勿薄养厚葬,生前厚养,子孙其心,死后厚葬,徒有虚情。祭奠、扫墓不必铺张,贵在心诚。(十一)“正嫁娶”:择婿选媳不分门户贫富,要重于品德才志。不重容貌姿色、不慕虚荣浮华。可以再婚,不许重婚。(十二)“崇师友”:师为传技授业,友为志同道合。切磋砥砺以成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友能靠忠养,故家龛应敬师,五伦必列友。
高氏的家训,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生活有律”为大义。具体有以下十二条。(一)“拜祖茔”:祖茔是先祖的遗骸存放之地,每年春秋之时节打扫陵园、拜祭祖坟,以示慎终追远之祖训。(二)“敬长辈”:晚辈要尊敬长辈,尊老爱幼,弘扬传统礼俗,向长辈送礼,祝长辈身体健康,颐养天年。(三)“侍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女成家立业,分居或就职在外,要常回家与父母团聚,侍奉双亲,以尽孝道。父母去世,子女守灵,七七设祭,服孝三年,年内不娱乐,不嫁娶。(四)“恭兄弟”: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兄姐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姐,血脉之情,相亲相爱。(五)习诗礼:诗书继世,礼仪修身,读圣贤书,气质自华。达周公礼,德望必隆。此乃百世锦长,俎豆千秋之要义。(六)“重纲常”: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夫妻互纲,守仁、义、礼、智、信,祖训三纲五常。父严母慈,子女孝敬,兄友弟恭,夫义妇良,长幼诚信。(七)“立正业”:立足正业,贵在持久,不一曝十寒,冷热无常,勿身在此山,望彼山高,要尽心尽力,终必所获。(八)“节财用”:节俭为持家之道,奢靡是败家之举,当用则用,该省必省,精打细算敛资财,挥霍无度金山空。(九)“完国赋”:完税为民之义务,按期交税是应尽之责,切不可推脱,更不能做假和逃避国课。(十)“息诉讼”:遇事和为贵让为上,以无诉讼为则,诉讼伤和气,是破财、耗力、荒业之举。君子守正,勿挑诉架讼。被欺无奈时,亦当以法律保护。(十一)“倡公善”:为人应以公道为本,遇事要明辨是非。要友善,凡事要维护正义。(十二)“书传世”:先祖撰书,传世万卷,社会财富,后辈模范,著书立说,承前裕后。
高氏的家戒,基本上是家规和家训内容的延伸与补充,是一些具体行为的规范,之所以称为“戒”,就是用来告示本族人不允许做的事。具体有以下十二条。(一)“戒忤逆”:不允许不孝父母;不允许违拗公婆。(二)“戒凌长”:不允许不敬长辈;不允许欺侮老人。(三)“戒欺弱”:不允许不顾弱者;不允许虐待弱人。(四)“戒滥讼”:不允许滥打官司;不允许以势欺人。(五)“戒酗酒”:不允许过度饮酒;不允许喝酒伤人。(六)“戒淫乱”:不允许嫖娼宿妓;不允许乱性犯法。(七)“戒流荡”:不允许不业流浪;不允许闲游生事。(八)“戒赌毒”:不允许聚众赌博;不允许贩毒吸毒。(九)“戒盗劫”:不允许窃劫财物;不允许扰乱社会。(十)“戒滋衅”:不允许敲诈勒索;不允许寻衅滋事。(十一)“戒唆事”:不允许丛恿坏事;不允许教唆是非。十二)“戒懒惰”:不允许不劳而获;不允许游手好闲。
以上宗规,祖辈相传,自觉遵守,操行道德,预防违法,不可或缺。
高家协
明.高攀龙《家训》要义
一、立身:
“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
二、看人:
“取人要知圣人取狂狷之意,狂狷皆与世俗不相入”“吾见天下人坐此病甚多,以此知圣人是万世法眼。”
三、做人:
“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
四、为官:
“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
五、处事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六、待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恶人,人亦恶我;我慢人,人亦慢我。”
七、识财
“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积财愈多,积祸愈大,往往生出异常不肖子孙,作出无限丑事,资人笑话。”
八、识官
“人生爵位自是分定,非可营求。”
九、避祸
“捉人打人,最是恶事,最是险事。未必便至于死,但一捉一打,或其人不幸遘病死或因别事死,便不能脱然无累。保身保家,戒此为要。”
十、守法
“极不堪者自有官法,自有公论,何苦自蹈危险耶!况自家人而外乡党中与我平等岂可以贵贱贫富强弱之故妄凌辱人乎!家人违犯,必令人责,决不可拳打脚踢暴怒之下有失。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