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如痴故居,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二组,于1903年1月建成,所在的村原名叫雨塘坪村,现叫向阳村,与乐家村相邻。该故居系青砖瓦房土木结构,正栋分前后两排,两侧是厢房,硬山顶小青瓦二层楼,共有房屋11间。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王如痴就在这里诞生、成长。王如痴故居属于典型的湘南地方四合院。
历史背景
1903年1月,在湖南省祁阳县中和堂(今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二组)的一座简朴的四合院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位重要将领王如痴在这里诞生。王如痴兄弟7人,他排行第六,父王诗春,略识文化,以务农为本,自有薄田,还佃田耕种。在这个四合院里,王如痴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求知若渴的少年。1923年赴省城长沙,以优异成绩考进湖南省公立工业学校预科班读高中,直至1925年毕业。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从此走上革命的征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至1927年在莫斯科学习,1928年初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回国,奔赴井冈山,参加扩建和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任红五军第八大队党代表,红六军二纵队政委,红三军第八师政委,红十三军政委,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委,红十一军政委,红十军军长兼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红军长征时,参加组织红十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1935年1月于江西东北部怀玉山地区,不幸遭七倍于我的强敌重重包围,经七天七夜激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粮尽弹绝,战败被捕,同年8月6日,王如痴与方志敏等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昌下沙窝,时年32岁。
王如痴故居2009年上半年入编全省革命文物名录;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公布为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祁东县一处重要的革命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王如痴故居进行了前厅维修。
王氏人口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研究员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发布了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该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在“新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2014年6月,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武洁和杨建春所写的一篇关于姓氏的统计分析文章正式发表,文章数据主要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其中,“最大姓”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迁徙分布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姓人口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和湖北,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人口的11.5%,为王姓分布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0%。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占王姓人口的38.3%,中部地区26.0%,西部地区23.5%,东北地区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