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1.jpg

闽王王审知陵园(王审知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斗顶山。

闽王王审知于唐同光三年(926年)病逝,初葬“闽县灵岫(山)乡怀贤里风池山”。长兴3年(932年),其子王延钧称帝,迷信风水之说,移葬莲花峰下(位于今福州北郊新店乡斗顶村),面对五虎,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气势宏伟。墓坐北朝南,外围用条石围成长方形状。原有殿堂、碑亭、牌坊,并建莲花、永兴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颁田15顷为香灯。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裔孙王亮任福建都运司副使,重修“王陵”,并在墓穴顶后侧竖碑曰:“唐闽忠懿王墓。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福建都运司副使前兵科结事中裔孙亮重立”。陵墓坐北向南,是一座3层石台, 面宽27米,纵深约31米,四周条石砌造,台与台之间铺设5级石阶。台正面有两座并排的石墩,正面呈长方形,后端逐渐缩为半圆形。原为青砖砌成。明宣德四年(1429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盗走王审知像及玉带、玻璃碗等珍贵文物,后被有司营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该墓经数次重修,保存较完好。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重修时改为条石和青砖混砌。“墩”下为石构墓室,两石墩间隔2.03米。墓室建在各自宝顶下方,石构,券顶,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用方整条石叠砌封门。东为王审知,西为其妻任内明墓室。两墓室前均有斜坡墓道,长8.8米,宽2.52米,坡度5度。沿两墓道两侧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约0.2米的石砌排水沟,自北而南通向墓坪边沿。立有墓志,均为翁承赞所撰。明林谨夫说:墓室大如屋,前后两进。前室供闽王绘像,桌上排列五供,炉、瓶、烛台都是用金玉制成的。后室是闽王和夫人的两具红棺。棺木悬空吊挂两墩前的平台用青砖铺成。墓前正中有一墓道,宽2米,两旁侍立4尊文武石像,武士高1.65米,身披甲胄,按剑护卫,文臣高2米,顶冠着履,长袍广袖,执笏凝神,整体起伏跳动,衣袖用阴纹线刻,胡髭与衣袖均有动感,重神采之刻画,为五代闽国石雕上品。还有石狮、石羊、石虎各一对。石狮,高0.70米、宽0.38米;石羊俯蹲,高0.48米、宽0.45米;石虎俯伏,高0.35米、长1.37米、宽0.58米。排列有序,形成庄严的一支仪仗队,永远守卫着闽王陵。整个陵墓结构独特,别具一格。 省、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其墓室进行科学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瓣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发掘出闽王王审知墓志和夫人任内明墓志。墓志置于封门与棺位之间。今存于闽王祠。已开放墓室,游人可以入参观,但所列诸物已经没有。 

2002年以来,闽王王审知陵园由王审知后裔和社会爱心团体与个人捐资,对闽王王审知陵园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现有闽王王审知“宣陵”的石牌坊由台北市财团法人王氏太原堂敬献,“唐忠懿王陵”的石牌坊由台湾桃园王姓宗亲会北区分会王金荣夫妇捐建。 


王羲之墓.jpg

王羲之墓,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东金庭镇瀑布山,距城区32公里,该景点现为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王羲之卒葬于此。附近景点有书圣殿、金庭观、王羲之故居等。王羲之(303-361),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后迁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

在嵊州市东部,四明山西南麓,有一闻名遐迩的古迹——王羲之墓。这里青山环抱,碧流婉转,古人谓此“壮洞天之形胜,为福地之灵宗。”王羲之墓就在这景色秀丽的瀑布山上。 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

瀑布山脚有个小村叫后厂,本来是给照看王羲之墓地的人住的。村旁是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这位书法大家随家从山东迁到绍兴,官至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石坊是王氏后嗣于道光二十九年所竖。穿过石坊,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循古墓道北行,左边是几家居民,右边是依坡而下的山涧,日夜飞溅着白色的水花。

墓道两旁是苍翠的塔柏,护卫着幽径深处的王羲之墓。越过了几十级石梯,在一个青石铺成的平台上,可见右军墓。墓用青石板砌成圆形,墓顶上青草摇曳。墓前是一座单檐挑角的方形石亭,亭中竖立着一块青色墓碑,正面是“王右军墓”,背面是“大明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囗囗重立”。史载王羲之为人正直,是一个怀有用世之态的人,最杰出的成就在于他的书法,后人尊为“书圣”。

墓道两旁宽敝处栽着几十棵樱花,这是日本友人永保秋光、宫原敏子远涉重洋从日本带来并亲手栽上的。他们仰慕备精诸体、研美流便的王派书法,不远万里来金庭拜谒王羲之墓。

永陵.jpg

永陵,坐落四川省于成都市金牛区,是我国五代十国前蜀(907年—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河南舞阳人,平民出身,青年从军,智勇兼备,曾任宫廷禁军将领。在唐末军阀的混战中,逐步据有四川大部及重庆、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带地区。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幼子王衍继位后,荒淫失政。公元925年,前蜀为后唐所灭。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缘有9层保顶(地下4层,地上5层) 永陵地宫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内石外砖),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最宽处6.1米,最高处6.4米,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地宫前面一段券拱建筑,系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地宫而增修。 永陵文物有三大特点: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历时千年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地宫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乐”,神形兼备,精美绝伦,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宫廷乐舞场面,是我国五代石刻的经典之作和研究古代乐舞的极宝贵资料。永陵随葬品中,如“玉大带”、“谥宝”、“哀册”等,皆为稀世之宝。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0.081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