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高凤翰,清代著名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人称“扬州八怪之一”。是今山东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任过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特别喜欢砚。家藏砚上千,都是自己作词,自己雕刻。说起他的诗画,故事很多,这里说个二三事。

     先说高凤翰 15岁那年,父亲高曰恭进京赶考,除夕尚未回家。他母亲急了,就让儿子离开书房出门望望。凤翰如鱼得水,故意绕道村口的土地庙。一探头,庙门外惊鸟群飞;再走近,乱石枯草,视而生寒。庙内则尘灰堆积盈堂,土地神像挂满蜘珠网,一副凄惨景相。凤翰仰天而叹:“唉!都道世人官高威大,职卑位小,原来神仙界亦是如此”。他触景生情,决意回家给土地庙绘画写联,让土地老爷也与我们同喜同乐。于是,他画了幅“楼高基石垫”的美图,配上“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的对联,清扫庙内,贴画贴联。消息传开,大年初一,一方乡亲兼看凤翰诗画,兼给土地庙敬香者,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再讲家有个佃户叫傅老五。他爱热闹,可手头不宽裕。一天,挑来谷子交租时,买了张稻草酱做的纸。待租子过称结账后,夹着纸找凤翰说:“二少爷,快过年了,你画画得好,给俺画张”。凤翰满口答应。可朝纸一看,哭笑不得。心想,这是当手纸的纸呀!却又怕老五说嫌他穷。便问道:“五哥,要啥样的?”老五说:“过年嘛,要个吉利”。凤翰刷刷几笔,一幅富贵牡丹图便跃然纸上。还附诗:“粗纸画画实难看,只缘用途不沾边。倘若黄牛可当马,宣纸永远不值钱?”晾干后说:“五哥喜欢吗?”老五目不识丁,见了红红绿绿连声说好。回到家,还用米汤把画糊在炕头墙上。逢人便告:“我家也贴有二少爷的诗画”

     还说个55岁时,凤翰因右手病废,还是坚持用左手书画。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他以惊人的毅力改用左手进行艺术创作。他有一印曰“一臂思扛鼎”。足见其坚强的意志。这期间,以卖画维持生活。他先后与郑板桥、金农等杰出的大师相互切磋技艺,非常投契。在高凤翰的刻苦努力下,“西园左笔”成了扬州画坛上的金花瑶草,人们无不以拥有西园的左笔书画为荣,就连好友郑板桥也时时临摹他的作品,并写诗赞美道:“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像凤翰这样病残后,再次获得艺术生命以及作品高质量、高数量的情况在中国艺术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0.1490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