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内容
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尧陶衰后有刘累,刘累过后有杜伯,杜伯之后有士会。 根据新华网介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92人。可以说,从西汉开国到现在2000多年,前半段时间里,刘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专业户”。[1]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周朝灭亡后,姬姓刘氏退出历史舞台。 刘姓的起源演变:1:最早源于源于祁姓,2:源于姬姓的刘氏起源于春秋时期,3:外族改姓。
刘氏家谱
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省境。祁姓刘氏传至战国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火+瑞-王),字执嘉。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建西汉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形成了全国一大姓氏。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