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24]
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御史李善感的事典。
下联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有诗仙之誉,曾被流放夜郎,故谓“谪仙”。
楷模听松风,敢与龙门望第;文章标花萼,莫忘鹿洞遗规。[24]
典用李氏祠堂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时期《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24]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24]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编者 编纂时间与方式 藏地 备注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更多家谱来源于[26]
遗产故居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共11张
李氏大宗祠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27]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纪念馆,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进二门为中院。
河北乐亭李大钊故居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此院的东厢房北屋。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