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仲文(545年—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阳人,北周太师于谨之孙,上柱国于寔之子,隋朝名将。
在他小时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别人总算为他们找到了一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州里,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子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一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文聪颖过人,为何不召他来断案?”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大人此言差矣。”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文9 岁时跟着父亲去晋见隋文帝的轶事:皇帝向于仲文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里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文从容地回答道:“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字而已。” 隋文帝惊异于仲文概括能力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大人,您看能否让于仲文这小子试一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大红请帖前往于家。于仲文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子很容易判定。”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自己的牛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大操场上。他便喝令道:“放牛!” 说完,那头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场上人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文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牛单独赶出来。” 牛出来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子夺了下来;杜家的人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声有气无力,像在演戏。
于仲文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人:“如果查出这头牛不是你家的,而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十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人知道瞒不过于仲文,只得承认自己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而去。于仲文神断牛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于革,字去非,南宋时江南西路隆兴府丰城县人(今江西省丰城市)。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调武陵尉,累官至房州守,为襄阳抗金做出重要贡献。《丰城县志》记载:年十三能赋诗,作《赣滩恶》谏坡,施元之比之《蜀道难》。《江西通志》记载:年十三能作赋。丰城《于氏宗谱》称诗《咏笺》为于革八岁所作。
当地传说,于革家族在当地为望族,高祖、曾祖、祖都在朝历官,家底殷厚,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也刻意培养他,经常带他到野外锤炼,他八岁那年当时正是深秋时节,彦明就带小于革到赣江边游玩,当时天色已近傍晚,夕阳照耀在水面上,景色宜人,天空高远,几叶芦苇在水中挺立,南迁的大雁岸边觅食,于革边走边随口吟出“七八叶芦秋水里,两三个雁夕阳边。笔头到处浑无碍,扫破寒潭一簇烟”。彦明深感震惊,儿子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水平,他对儿子的赞许虽没有表于形色,却下定决心,对儿子一定认真培养,后来于革果然高中进士,还成为“丰城三杰”之一,抗金功臣,与朱熹有谊,享祀丰城孔庙,父彦明贵赠承侍郎,累赠至朝请大夫,这也是一段佳话。
丰城孔庙,1945年设立丰城中学,附属建筑逐渐拆毁,文革中孔像被毁,现仅存大成殿。丰城三杰之位已不见,仅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中国名胜祠典》列“丰城文庙”条,记述旧时孔庙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