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族谱而言,以记录先辈足迹为主的族谱,族谱的序言部分基本的格式是,记录家族的起源,也有一些族谱寄予子孙厚望,还有引入家训,不过一般家训会独立成章。重点是序言中的历史记载,它直接影响子孙后代对家族的认同感、历史观,进而影响后辈的对家族史的正确与错误的理解。
因此,族谱的序言部分是最难完成的。族谱的内容部分,只要延续过往的族谱,进行必要的修改,以及添加,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是,序言不同,一旦史实产生偏差,或者是错误,那是致命的,将给族谱带来重修的危机,甚至是搁浅的厄运。
为何这么讲?序言就是族谱的眼睛,眼睛都模糊了,或者干脆是瞎了,那修谱的意义何在呢?因此,修谱的重点工作是撰写序言。过往,作家成书,邀请有名气的贤达“代序”是一件可以给书籍添光的事情,锦上添花,但是,就之自家的族谱而言,就算是对外公布,也应该是族人自撰,“代序”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历史是在进步的,每个家族都在历史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先祖发生了许许多多命运的抉择,经历过千难万阻的故事、有些族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没有流传下来,多数的情况是,族谱呈断章残片。如何连接这些断章,又怎样续写残片,是当下的重点。
口述的族谱,常常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却能够吻合历史现状。重修族谱,口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当历史得不到纸张的记录时,口述流传下来的史料,就成了活化石。正如一些民间山歌,多数情况是以口述的形式,这一辈传给那一辈,得以流传至今。
族谱的资料,如果能够以典籍的形式保存下来,那是可喜可贺的幸事,但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保存下来的。因此,村落的老人,成了族谱的“残片”,这个记住一点,那个记住一些,虽说历史依据没有权威性,但就修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残片”,甚至可以说是族谱的全部。
以往修族谱,大多参考“县志”,但我们发现“县志”所记载的内容非常之少,也不能面面俱到,有些对家族来说至关重要的史料,是没有记录的,多数是记载一些有点名气的人物。所以,单靠“县志”来完成族谱的序言创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完善的。
那么,还应该依靠什么呢?没有什么好依靠,只能依靠我们后辈的眼光与学识,去挖掘老一辈人的“口述”,通过对“口述”内容的分析与考证,进一步推测出历史的进程,以成就族谱序言部分。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梁氏家族的家训,只要敬重老人,崇敬老辈,他们才能够把自己保存的“残片”族谱贡献出来,巩固族谱的序言部分。愿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