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波涛澎湃的河流,必有源头:森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必然是牢固根本。世间做家谱的人家,必然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家族。所谓源清而根固,不是指祖上多么大富大贵,而是,诗书礼乐的好家风,忠孝仁义的恩泽。有了这些,要不断培养他,充实他,就像积水多了而成江河。树木多了,就成为森林。然后再祖德发展壮大,无往而不胜。这样成为望族,称甲一方。然年代久了,人多了,就涣散了,就忘了根本!亲情淡漠了,族人间孝亲与敬宗就泯灭了。所以古人立宗法,让祖 德传承下去,族要聚拢起来。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不忘根本,从小的方面讲,不能视同宗如路人。
遗憾的是谱不修,这种情况存在好久了。近代谱系就是宗派的遗留,就是探求祖从哪里来,然后联络同宗,这样世系就很清楚,就如同,水有源,树有根,孝亲敬宗油然而生。这样就是正本清源。
我范氏先人系出刘累之后,自春秋到唐宋,代代相承,名人辈出,有铿锵于宇宙,与曰月争光辉,扶纲常于千百世。再次像山川灵秀所孕育,风声所鼓动,耳濡目染,这样形成一种家风。然后成钜族,在别族旁聚居后,后人不断播迁到,吴楚江浙,徽州,宣州,池州,太平,安庆,庐州等处,文绅武胄的有很多,说也说不完。
元时,正九公迁南陵的峨岭,保六公迁濡须(无为),直方公以员外朗而迁金陵,德勋公在龙泉为知县,而迁肇庆,从道公迁丰城(江西),其长子贵一公又迁宁国,从文公以国学生而累升监察御史,迁建阳,他的子孙有迁太平(府),也有由塘沟而迁桐城,虽然出处不同,迁的地方不一样,但都是出于姑苏文正公(范仲淹)的后人。
支派繁盛,源流清芬啊。抱木根深。又传至昌五公以下,无论隐于乡野,笃诗书礼乐,承前启后代代相承,家声振振。是因为姑苏范氏诸君子感慨谱不续,及时修谱,并请了湖州赵氏作谱的结果。就像黄河九曲,汇百川之水归于大海,饮水思源不忘昆仑,树高参天,而归于根,从髙,曾祖而下前有系图,后有传记,详细介绍了列祖列宗的名讳,生卒年都一一展示在后人面前。
都清楚知道自已出哪一宗,哪一派,孝亲与敬宗之情油然而生。敦宗睦族之风从此可以挽救起来。后来人很幸运地见证宗法兴起,追祖厚德,寻祖业迹,振兴伦常,香火代代相传,不断整顿家法,确实执行家法尊严,循规而合乎情。这样才能子孙可以建勋于国,追随先人脚步,以示范于后人。
使后人有地方,有东西思念祖宗。这样谱牒就传很远。这样使那些舍木逐末,随波逐流,伤害同宗,败坏伦常的人感到脸红,羞愧。我这里不多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