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崔氏族人对崔氏源流的“认知”经历了多次的演变。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崔氏源流”其实经历了千年里多次的修改。崔氏源流的演变过程可以按几个阶段来划分:
1. 先秦两汉时期(公元220年以前)
先秦两汉不乏记述姓氏起源的文献,是后世学者讨论姓氏起源的重要依据,但今存的《世本》佚文、东汉《风俗通·姓氏篇》佚文和东汉《潜夫论·志氏姓》均未见崔姓起源相关记载。
《左传》为最早提出崔氏出自齐国公族的文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讲述崔武子(即崔杼)想娶东郭姜为妻,但是有臣提出崔氏出自齐丁公,而东郭氏出自齐桓公,两族同出一脉,不应联婚。这一说法在汉代的《白虎通·姓名篇》也被采纳。
《左传》提到的崔姓人物包括:崔夭,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崔如,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崔杼三子,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但崔夭、崔如、崔杼彼此的关系是什么,并没有记述,晋代杜预注也未补充说明。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有云“崔杼,齐大夫崔野之子”,但“崔野”仅此一见。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的史学家根据《左传》的记载,认定崔氏源出齐国公族,但对《左传》里崔姓人物的亲属关系并无不了解。东汉《潜夫论》的作者王符为博陵崔瑗的好友,他在撰写《志氏姓》时也没有提及崔姓起源,可见当时博陵崔氏望族也无法提供相关的史料。至少到东汉时期,崔氏族人对自己的起源认知只停留在齐国公族这里,并没有完整的先秦世系或谱牒。
2.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到了南北朝,“食崔命氏”的说法已普遍被接纳。谱学家贾执的《姓氏英贤传》提出“自穆伯至沃、杼、成、良,代为卿大夫”,虽无法补缀先秦崔氏世系,但基本上提出史书里的这些崔姓人物为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沃”或许是“夭”之讹误,后世也继续沿用了此说法。
从崔氏历代墓志铭看,自南北朝开始出现“清河、博陵崔氏同出一源”的说法,称秦东莱侯崔意如的两个儿子崔伯基和崔仲牟,分别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的先祖。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已有史学家质疑这三人的真实性,其中最大的破绽在于他们的官职和生活时间与史不符。首先,秦汉之际并无东莱侯,东莱侯是在汉景帝时才设置的。另外,秦代封的侯爵可以世袭至汉代也与史不符,《汉书》、《后汉书》中更无记载。从以上提到的两汉姓氏著作来看,在东汉时期还没出现此说法,当为东汉以后才出现的。
南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里提到有博陵《崔氏谱》。另外,南北朝史学家、清河崔鸿著有《崔氏世传》(又作《崔氏五门家传》)。两本中古时期的谱牒已失佚,但《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崔鸿《崔氏家传》遗文则载有博陵崔氏崔瑗、崔寔的事迹。清代学家姚振宗提出,《崔氏五门家传》所谓的五门包括“郑州、鄢陵、南祖、清河、博陵五房”,前四房属清河崔氏,第五房为博陵崔氏。再结合在崔氏二望生成的叙事中,清河崔氏先祖伯基为嫡长子,袭父爵东莱侯,为崔氏大宗,而博陵崔氏先祖仲牟为弟弟,另立为崔氏小宗,这应当是清河崔氏编纂的叙事,之后还与博陵崔氏协商进行了“联谱”。这种关系后来被《姓氏英贤传》、《元和姓纂》等姓书、谱牒记录下来,崔氏二望的亲缘认同无疑又得到了强化。
从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的家族史来看,二者显达的时段有别。博陵崔氏在汉代多名臣显宦,例如崔寔、崔骃、崔瑗:清河崔氏则于魏晋多高官名士,例如崔琰、崔林,互相攀引有助于鼓吹阀阅的连续性。中古崔氏将崔意如与先秦真实存在的人物崔杼、崔明连接起来,令崔氏谱系尽可能完整,使家族看上去源远流长。他们对崔意如父子官、爵、事迹的虚构,旨在令清河、博陵二望的祖先拥有较高的身分,正是中古士族注重阀阅的反映。他们构建了伯基、仲牟分别迁徙他地的说法,则是他们对崔氏清河、博陵二望如何生成不得不给出的说明。尽管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在北朝以来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但通过家谱、家传可以将二者的世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亲属认同。
3. 唐代及以后(618年以后)
北宋时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考了唐代的《元和姓纂》及当时的谱牒材料,进一步完善了穆伯至崔杼之间的记载:“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正卿。”可以看到,《新表》将《左传》里出现的崔杼、崔夭,高诱提到的崔野,《姓氏英贤传》提到的崔沃均纳入这一世系之中,令穆伯至崔杼间的世系趋于完整。但这一世系显然缺乏文献支撑,与《左传》、《淮南子》高诱注存在矛盾之处。
《新表》之说当为中古崔氏整理祖先世系、重新排列的结果,而且可能是唐代才出现的。其实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现在,虽然文献里记载了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的门第差异,但从崔氏人物的碑志中和后世族谱中却可发现二者依然在用彼此的祖先、典故及堂号作为家族先贤来夸耀。经历了宋元、明清时期的谱匠加工,崔氏统宗世系已基本成形,被各种通天谱、统谱、宗谱、族谱、家谱等广泛收录。
总得来说,有几点是可以断定的:
1. 先秦时代的崔氏为齐国公族,出自齐丁公。
2. 东汉时期无崔氏先秦世系,汉代只见博陵崔氏于史,清河崔氏始见于魏晋时期。
3. 南北朝开始出现清河与博陵崔氏的联谱,可能为崔鸿或其他清河崔氏成员所整理完善的。
4. 北宋《新唐书》奠定了崔氏先秦人物的连贯性,结合了文献及崔氏私藏谱牒的记载,为崔氏统宗进行了一次“官宣”。
5. 进一步的崔氏统宗世系杜撰发生在宋元或明清时期的修谱热潮中。
对于崔氏修谱有几个建议:
1. 不要沉迷于统宗世系,前人因为门阀制度及社会环境逼迫而经历了多次的杜撰和联谱,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是站不稳脚的。不必过于在乎,不必过分解读。
2. 抢救旧谱、完善本地世系为首要任务,不要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牵强攀附在其他人口大支之下,也不要逼迫周边小支攀附在自己宗支之下。这只会误人误己,将来被推翻后,遭人唾骂。
3. 姓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家因为有相同的“姓氏”而相聚相爱。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传承。世系不衔接也不会打破这种情谊,但是进一步的造假只会伤到彼此的感情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