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传承往往以家规家训为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成为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就构成了家风。家风的形成、传衍有赖于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姜太公,齐国开国君主,中国历史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名垂千古的一代贤臣,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着中华3000余年,被尊称为姜太公、吕尚、姜尚,中国齐文化的奠基人。2017年9月12日,山东临淄姜太公广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港澳台、海内外的姜氏、高氏、卢氏、邱氏、吕氏、丁氏、崔氏、连氏等2000多名姜太公后裔宗亲代表,共同祭祀先祖,纪念姜太公诞辰3155周年。姜太公,被称为“百姓之祖”,据考证当今全世界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姜氏家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到两汉三国时期,已产生了家学、家教、家风等概念。姜氏家教特别重视道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引导,无论读书做学问,还是做官经商,在勤劳、俭朴、自立、自律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律已之道。
律已是姜氏家训的关键部分,强调以德立身,教育子女厚道做人、从小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是最基本的家风。“立德:仁义礼智信”,就是告诫子孙要把“德”融入日常生活,使追求道德成为自觉行为;强调“读书明德”,就是希望后人懂得读书乃修身立德之本,要担当重任,成就大业,离不开勤奋读书,修身靠读书对心灵进行洗礼、靠读书改造世界观,立德是读书、修身的造化,是人生三观的真实写照。
二是齐家之道。
把追求“和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与人和则可以安身”,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内外有别、长幼有序”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理念。要求“协和宗里,敦睦邻里”,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以和为贵,无论同族还是邻里,都要和睦、融洽相处。这正是秉承了我国“和合”文化的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三是处世之道。
首先应该学会合作,要善于人与人和睦相处,要与人为善,“善”是处世之道的核心。“向善”,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提醒子孙为人处事要厚道,无论大小轻重一定兑现才叫诚信;居心应诚实,时时刻刻始终不渝才是忠义。要学会理解宽容别人,注重自身修养,学习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爱心,乐于助人。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受到他人爱心的滋润,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
四是经商之道。
首先要讲诚信,“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告诫儿孙经商处事首要的是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不赚昧心钱;最后才是“利”,绝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强调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提醒后人“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决不赚取“不义之财”。
五是为官之道。
姜氏家庭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官德教育经验,主要在家训中体现以下内容。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淡泊名利的思想修养,清廉公正的仕途操守,谨慎交友的处事原则。姜氏家训的官德教育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可为我们今天的各级党政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提供借鉴。
姜氏家规家训具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处延和鲜明的特色。这是穿越历史流下来的家规家训,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对家庭的教育范围,进入到社会教育的领域中,为社会提供了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优秀的家庭教育范本。姜氏家庭历经三千多年而不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姜氏族人能够恪守践行先祖的家规家训。姜氏家规家训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使用,逐渐引起后世的普遍关注,进而成为现家庭道德教育的良好借鉴。
古人训戒子孙后代,做人要刚正率直、严守规矩,与当今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脉相承,家规家训中蕴含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内容,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净化家风、民风、官风及社会风气,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