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光前先生

  文/韩益春(字喜冰,号韩大棒子)

  

  时光如水兮,湍湍而致远
日月似荫兮,渺渺而回还
子叹川上兮,逝者如斯夫
君行巴蜀兮,徐徐而耄耋

  

       前事如昨事,三十年过去,恍若秋梦,梦惊,先生光前已近八旬。想当年,风流倜傥,善书善歌,群僚无不敬慕;谈笑风生,亦儒亦俗,妙语连珠,同事莫不捧腹;揶揄调侃,讽喻古今,引一众弟子折腰破涕。而今,耄耋之年,功于书画,山川江河任由挥毫,不亦乐乎?

  

  国画:泉声带雨润春光

  

         先生亲创《四川水泥》,数十载视如亲子,耕耘不辍,业内无不称道,当年与先生同事者,多以不继,唯先生之物经久不衰。若非先生所为,何至今日之兴盛?先生当年穿行于川蜀,穷交业内精英,足迹所至,无不为友,而今,后生继续,焉能不感念先生之基业乎?

         春幸矣!与先生相识于唐山,掘指已三十春秋。后同侍文章,为人作嫁,相互交流甚多,享谆谆教诲于日常,受益匪浅。先生博学而多艺,然为人谦和,不孤不傲,平易近人。其时,春正值少年,多事不更,每遇饱学,多仰之。而先生不以学浅而鄙之,每不倦以诲,概无保留。师从先生,何憾有哉?

        久慕巴蜀景胜,天府之国, 人杰地灵,先生卧于巴山,数次邀请,奈蜀道难矣,终不得顾先生草庐,实乃春半生之憾。倒是先生胸似江湖,每至江南,必与小聚,先生虽不善饮,然既为师友,茗品畅谈不亦乐乎?每遇先生,或文章,或江湖,或时政,无所不议,秦皇汉武,古今英雄无所不评,兴之所至,吟诗作赋,以作纪念。久之,则以兄弟相称,结为忘年。
      先生精业敬职,业余,吟诗作画,日渐精进。 常于会议、差旅与先生不期,旦交新友,先生必以诗相赠。诗作诙谐幽默,或七言或五言,朗朗上口,概不输唐人打油先生!尤善藏头,隐祝福于文,诗毕,则以朱笔代印,仿若篆刻,足可乱真,新友既得,无不欣喜。先生之画,大气磅礴,山水谐韵,观者如身临其境,莫不叹之。

  

  国画:轻舟已过万重山

  

        先生精于事业,长于诗画,德配其才,其行足以铭于世。尝有周月华、刘可辉等聚于南京,午间水果佐餐。先生肠疾有年,忌冷畏寒,尝因误食水果而急送医。时月华为邪所蔽,言:邀其师可医,于是手舞足蹈,咒语滔滔,遥邀其师。又以木指盘中西瓜,念念有词,忽止,命先生食之。众人大惊,阻。然先生挥手止众,曰:月华请师医我,未可拂!取食之。食毕甚喜曰:愈也!喜形于色,言之侃侃。顷,先生起如厕,余随之,所食尽出。问其何不拒之,曰:既与乐,何以拒?嗟夫!以虐己而乐于人者,除街市艺技,且有二者?
      余尝思,以先生之才富, 足以示后人,何不录之?恰闻先生之众弟子筹先生八十寿庆,甚喜,作文以贺。

  [七律]  致光前兄

  八十不忘论英雄
老骥焉能输后生
提笔纵书天下事
挥毫横联水泥情

  当年巴蜀兴杂志
今日草庐憩智翁
尘路处处存知己
千秋事业有来人

  

  【刘光前先生简介】

        刘光前,四川人,退休前供职于《四川水泥》杂志社(社长、主编)。是《四川水泥》的创始人。退休后研习国画、书法,颇有造诣。早期曾从事“中国水泥情报网”工作,任中国水泥情报网理事、西南水泥情报网副理事长、四川水泥情报网理事长。刘光前先生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0.0892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