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为刘姓的。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刘氏兄弟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前后2进,面阔3间,2侧厢,有前、中、后3个院落,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由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刘荣建造,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半农,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三兄弟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走向世界。

  刘氏兄弟故居平面略呈T型。大门临街,门洞开在围墙上,两扇实拼的木门,髹黑漆。大门内是前院,院内有刘氏兄弟的父亲刘宝珊手植的红天竺,历经百年风霜雨雪,如今仍枝繁叶茂。

  

  第一进房屋有三间,中为过堂,左(北)一间上房,是刘宝珊和妻子蒋氏的卧室,刘氏兄弟都出生在这里。右(南)一间是刘宝珊设私塾授徒的地方,刘半农6岁时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第一进与第二进房屋之间是仅宽二米多的中院,院内有两株桂花树。刘氏兄弟对其有很深的感情,刘半农到北京大学当教授后还念念不忘这两株桂花树,作了一首《桂树》的白话诗:“半夜里起了暴风雨雪/我从梦中惊醒/便想起我那小园里/有几株正在开花的桂树……”

  

  第二进也是3间,中间为客堂,是刘家接待客人和过年过节祭祀先祖的地方。堂南一间是刘半农的卧室,刘半农和朱蕙英结婚后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堂北一间是刘天华的卧室,刘天华在这里创作了人生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开创了中国二胡独奏的先例,也为日后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基础。

   二进房后是后院,这里是刘家的生活区。院东北角有一水井,水质甘冽,供刘家洗衣、做饭、浇园。小时的刘半农常在这里陪伴母亲洗衣,喜欢看井水里自己的影子,母亲怕他掉到井里常常叫他,以至母亲去世多年后他还想起当年的情景,专门创作了一首《看井》的诗:“阿彭快来,你又去看井了/这是母亲的声音/分明是眼前的事/可已过了二十五年了。”从诗中可以看到刘半农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对故居老井的深切怀念。

  

  在水井的一旁,有一个石柱础,刘天华常坐在这里拉琴纳凉,有一次他拉着琴看着洁白如银的月亮,想到古人可以以月作诗,我何不以月作曲?于是作了一首《月夜》的二胡独奏曲。

   后院内还有一个用青石作面的平台,平时用来浆洗衣服。每到初夏,母亲常用面粉做甜酱,甜酱要晒,这里便成“晒酱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常州府中学停办。刘半农和刘天华失学回家。刘半农一心想参加革命党,却遭父亲及新婚妻子的反对,他便采取不吃饭,晚上躺在晒酱台上不回房睡觉的办法,迫使父亲和妻子妥协,去苏北的一个旅当了兵。这个晒酱台,如今仍保留着。

  

  刘氏故居的后门外,是刘家的一块菜地和竹园,这里是刘氏兄弟的乐园。他们常在这里捉蟋蟀、捕萤火虫、听鸟叫。鸟儿美妙的叫声给了刘天华创作的灵感,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初稿。刘半农任教北京大学以后,还念念不忘家中屋后的竹园,创作了一首《听雨》的诗:“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听一宵雨/若将此雨移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

  刘氏故居孕育了“刘氏三杰”,他们的业绩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1995年4月3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出席刘天华诞生100周年音乐会时说:“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作品很有艺术感染力,把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表现得很充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听到刘天华的曲子,都会顿生思念之情。”

  

  刘氏兄弟故居于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421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