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9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彭城、中山、长沙、南阳、天水、东平等十五处之多。另外全世界的刘姓人口聚在一起牵手能围绕地球转1.2圈。

  凡是姓的字是刘的人均属于刘姓或刘氏。刘姓是当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

   一、刘氏受姓及源流初探(代序)

  刘氏,是中国源远流长,世系完整可考,对中华文明史做出辉煌贡献的名姓望族。她与中国历史交融发展,人口八千万,约占汉族人口的5.4%,是中国第四大姓。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无不凝聚着八千万刘氏四千年的奋斗业绩。

  刘氏,发源于远古部族伊祁姓陶唐氏帝尧之裔,尧子祁丹朱十七世孙祁奇,始于夏末祁奇之子刘累,盛于汉帝刘邦,至今四千余年。

  姓氏的始祖,《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指该姓氏有世系可考的最初(起头、第一)的祖先。”定义有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要该姓;二要该姓氏最初的第一人;三要该姓形成世系,并有据可考,不能仅第一人或其后某人为该姓,而且,产生该姓的祖宗是先祖或称远祖,不是始祖。

  刘累,是三千九百年前刘氏开基始祖。

  从帝尧到刘累之父祁奇,共18世,姓祁,不姓刘,为诞生刘氏的祁姓远祖。刘累,为帝尧19世孙,尧子祁丹朱18世孙,出自祁丹朱17世孙祁奇。祁奇生子取名刘累,子孙以名为姓,天下始有刘姓。刘累,即是姓刘,又是历史上及史籍,经传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位刘姓人物,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庞大的、有据可考的刘姓刘氏世系,所以,刘累是刘氏血缘肇基始祖。

  祁源明“封刘”始祖说,于史无据,更不符合姓氏始祖定义。

  有一湖南《刘姓源流考》,以小标题说:“源明以封地为姓,为刘姓一世开创之祖。”述说“帝尧分封监明到刘地(河北唐县),以地为姓。监明早卒,帝尧即封第九子源明到刘地。因此,源明为刘姓一世开创始祖,源于祁姓。”接着又说各种史地辞典“对‘刘邑’的地望均无此说”。再以小标题说:“刘累,是刘姓建姓之始祖。”

  这两段,自己矛盾重重,既无史据为证,又自己否定了源明“封刘”为始祖。第一,既然“源明为刘姓一世开创之祖”,然而到了18代后刘累才“是刘姓建姓之始祖”,这正说明源明姓祁,他既不姓刘,也不是刘姓第一人,更无可考的刘姓世系,而到470余年后刘累才“刘姓建姓”。这证明:祁源明这个祁姓人物,不是刘姓始祖,作为祁丹朱的兄弟,只是刘姓旁系远祖罢了;同时也是自己肯定了“刘累,是刘姓建姓之始祖”。第二,既然源明“为刘姓一世开创始祖”,就应是第一个姓“刘”,就应形成“刘氏世系”(他是吗?否则怎能是“刘姓一世开创始祖”呢?!),那么刘累又怎能再是刘姓建姓始祖”呢?难道他们各自建一个“刘姓?”第三,既然说源明“封刘”为姓,而其结论却说各种史地典籍“对‘刘邑’的地望均无此说”,这不是自己批驳自己:“封刘”之祖源说,于史无据,为虚构之谈!第四,也表明对“姓氏始祖”含义不清,对“刘姓开创之祖”和“刘姓建姓之祖”内涵不明。

  以下以历史链为据,对刘氏源流初步探索。

  一  刘氏远祖为陶唐帝尧世系

  帝尧至18世孙祁奇(尧出生前2377年------刘累出生前1901),约470年,18代人(人均26.4岁一代),为刘氏祁姓远祖世系。

  (一) 尧时,刘氏远祖帝尧为祁姓陶唐氏

  帝尧,名放勋,帝喾第二子,远古五帝之一。本姓姬,帝喾崩后,兄帝挚先后封尧于陶(山东定陶)、唐(河北完、唐县境,完县今顺平县),为陶唐氏,亦称唐尧。幼随母住外婆家的“伊侯之国”,后迁住祁(今山西黎城县),故又姓伊祁,简称祁。故尧时,刘氏远祖帝尧为祁姓陶唐氏。

  尧有十子,祁丹朱为嗣长子,不肖(《史记》);《帝王世纪》)云:“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庶长子祁监明早死(《史记》),《庄子·盗跖篇》还云:“尧杀长子”;祁源明为庶九子,亦不肖。故包括祁监明之子祁式,帝尧对这些不肖子孙概未授受封,全无正史记载他们因国、因地、因职,因人而更改过祁姓,除祁丹朱外,其余的在史籍中连名字也全无记载,更无正史和古代历史地理经典籍记载他们“封唐”、“封刘”(这是宋末明清编谱者根据尧封河北唐,丹朱封山西唐及“以邑为氏”的姓氏模式附会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是随尧居山西,从尧为祁姓,形成祁姓世系;他们谁也不姓刘,谁也不是刘氏始祖;祁源明世系世居山西,56代后才迁山东,从北线迁移,与刘氏产生地陕西、河南、江苏的南线迁移毫无关系;祁丹朱17世孙祁奇生刘氏始祖刘累,为刘氏直系远祖,而其余的只是旁系远祖。

  (二) 舜时,刘氏远祖丹朱为山西祁姓唐氏

  丹朱,从父尧为祁姓,正妃女皇所生,为嗣长子,居山西平阳。

  “唐县是帝尧放勋的出生地和封侯国。”(河北《唐县志》)“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河北唐县是尧的封地,不是丹朱、监明、源明封地。《新唐书·宰相世系》)“尧知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史记·五帝本纪》)舜即帝位,封圣裔,尧庶长子监明早卒,庶九子源明不肖,次子丹朱为嗣子,因此,“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封丹朱,不是封源明。《宰相世系》),“在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不是封河北唐县。《新编百家姓》、《史记·正义》),居平阳。“唐在河、汾之东,方圆百里”(《史记·晋世家》),为“尧子丹朱之故墟”(《古今姓氏书辩证》),以国为氏,因称唐氏。所以《史记·五帝本纪》云:“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故舜时,刘氏远祖丹朱封唐于山西,为祁姓唐氏。

  夏禹时,丹朱会诸侯于涂山,居于执玉帛之列。然而,帝舜曾又云:“丹朱傲,惟漫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断绝其世袭唐侯),予不能顺是。”(《史记·夏本纪》)于是,舜又断绝了丹朱世袭唐侯。所以,夏初太康时,丹朱山西之唐,“失其行,乱其纲,衰落而亡”《左传》引《尚书·五子之歌》),丹朱之子祁成泽,孙子祁愷未再袭唐侯,失爵为民,复祁氏。

  故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简述为:“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地在山西翼城西)。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

  山西唐国,为刘氏远祖故地,后来许多与唐有关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如:周武王移豕韦氏迁陕西杜原的一支杜氏于山西唐复唐公;周成王灭唐,“桐叶封弟”;周成王迁山西唐族回杜,为唐杜氏。这些刘氏先祖的历史曾在这里演绎,并与丹朱封唐相关联。

  (三) 夏中期,刘氏远祖为泾渭祁姓御龙氏

  夏初帝仲康至夏末帝扃时刘累出生(前2159---前1901),约260年,丹朱四至十七世孙,为刘氏远祖祁姓御龙氏,御龙侯已传承十四世。

  夏初太康时,丹朱之子祁成泽、孙祁愷失唐爵为民。夏后仲康又召征丹朱曾孙祁曷为司牧,掌神龙之祀,授泾渭之地(陕西),赐祁姓御龙氏;夏后少康又封御龙国,命为侯服,从山西唐地迁陕西渭原(《刘氏源流谱》)。

  从夏初仲康到夏末帝扃,从祁丹朱曾孙祁曷到十七世孙祁奇,已传承御龙侯十四世,为河西泾渭之地祁姓御龙氏家族,是刘氏祁姓远祖;到帝扃21年(前1901,庚辰),祁奇生子取名刘累,为尧子丹朱十八世孙,袭十五世祁姓御龙侯。夏帝孔甲五年,刘累应召为孔甲养龙,孔甲再赐御龙氏,更豕韦之后(《左传》、《史记》、《竹书纪年》等均有记载),为刘姓御龙氏,是刘氏始祖。

  《左传》记载:“故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中国通史全编》第七十页记载:“御龙氏与豢龙氏世代友好,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驯龙,而且是世代相传的驯龙能手。刘累继承祖业,能够饲养龙。”《左传》还载:刘累亦“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这些历史记载,已充分说明:夏初至夏末,刘累的先祖世代养龙,已受封御龙古国,受赐祁姓御龙氏;刘累只是“继承祖业”,亦“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被复赐刘姓御龙氏,号豕韦之后。而且,前者为祁姓御龙氏,御龙国,后者为刘姓御龙氏,豕韦国。故范宣子所说“在夏为御龙氏”,就包含前后祁姓和刘姓御龙氏,祁姓御龙氏为刘氏远祖。

  刘氏远祖帝尧世系,从远古帝喾高辛甲申年(前2377年)帝尧降生,到夏末帝扃21年(前1901年)刘累出生陕西泾渭之地祁姓御龙国,历帝喾、帝挚、帝尧,虞舜和夏朝,经过474年,传承18世,为刘氏远祖祁姓陶唐氏、祁姓唐氏、祁姓、祁姓御龙氏之世。

  二、刘氏始祖御龙氏刘累世系

  刘累为刘氏第一祖,在四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庞大的刘氏世系,成为中华大姓。

  刘累世系,自夏末刘累降生到战国末汉高祖刘邦问世(前1901---前256),纵跨夏、商、周三朝,逾1600余年,传承69世(约23.5岁/代)。刘氏历代不断受封,以继先祖之祀,而不断变换姓氏。夏末,刘氏受姓于陶唐之裔;刘累为孔甲养龙,受赐刘姓御龙氏;在商更号豕韦氏;周初为唐氏、杜氏;春秋在晋以官地为氏,为隰、士、司空、隋氏;春秋末在秦复祖姓刘氏。早期因受封或遭难,在山西、陕西、河南往返迁徙,战国从陕西、河南东迁江苏沛丰而落籍。

  (一)夏末,刘氏得姓,受赐刘姓御龙氏

  “陶唐即衰,其后有刘累。”(《左传》)夏末帝扃21年(前1901,庚辰),尧子丹朱的17世孙祁奇“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宰相世系》、《古今姓氏书辩证》《刘氏源流谱》等均有记载)子孙遂以名为姓,始有刘姓。《新唐书》还云:“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

  这说明,刘氏受姓于陶唐,出自祁姓,源于尧子丹朱17世孙祁奇,始于丹朱18世孙,祁奇之子刘累。这说明,刘累是丹朱18世孙(不是源明之裔),因手纹而得名,刘氏以刘累名为姓,而产生刘姓(不是“以邑为氏”)。 这说明,祁丹朱才是刘氏的远祖,刘累才是刘氏的始祖。

  刘累,是历史上中华刘姓第一人,也是历史中所记载的刘姓第一人,四千年来形成刘氏宏大世系。刘累是刘姓血缘开基始祖,这斧钺之“刘”,就成为这个掌祀神龙、养龙、驯龙、御龙、屠龙之族的血缘徽志;而帝尧到刘累之父祁奇,为祁姓陶唐氏世系,是产生刘氏的远祖。刘累不仅是刘氏的始祖,而且是今天韦氏、唐氏、杜氏、司空氏、范氏的远祖。

  刘累出生陕西渭原祁姓御龙氏家族,“继承祖业”,亦“学扰龙于豢龙氏”(《左传》、《中国通史全编》),嗣袭15世祁姓御龙侯;夏帝孔甲元年(前1879)废彭姓豕韦,五年(前1875)召刘累养龙(《竹年纪年》);刘累带着妻孥,从河西泾渭之地,来到夏末都城河南斟寻附近,住在偃师“洛州緱氏县南55里”后来取名“刘聚”(今陶家村一带)的地方(《括地志》);刘累一人到河南临颖县巨陵镇豢龙村(原名陈村、邱庄)东南龙荡沟,为孔甲养两条龙(《临颖县志》、《临颖县地名志》、民国五年《重修临颖县志》);孔甲嘉之,复赐刘姓御龙氏,更号豕韦之后(《左传》、《史记·夏本记》、《汉书》、民国十年《中国名人大辞典》、《潜夫论》等);孔甲七年(前1873),龙一雌死,刘累潜迁鲁县(《竹书纪年》)、《宰相世系》、《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刘累以邱公隐居鲁阳旧治“邱公城”,繁衍生息于斯,日久恢复刘氏名号,尊远祖帝尧,立尧祠于西山,奉先帝而追孝(《山海经》、《水经注》、《鲁阳县志》、《南都赋》、《后汉书》、《太平寰宇记》等)。夏桀二年(前1817,甲辰),寿终于鲁县,“龙年出生龙年死,八十四岁寿命终”(清嘉庆《鲁山县志》),安葬“邱公城”东,墓为一大圆土堆,早年有墓碑,今为昭平湖水库所淹,“邱公城”成为时隐时现的湖心小岛。

  所以,《史记·夏本记》简云:“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二)商时,刘氏复为河南豕韦氏

  夏末帝皋至商高宗武丁中期,刘氏复为豕韦氏。历夏、商两朝,约600年,商时最盛,为商高宗武丁所灭。

  刘累事孔甲,夏后嘉之,“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一说河南滑县韦乡)。累寻迁鲁县,(彭姓)豕韦复国,至商而灭(应是夏皋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左传·襄公卄四年》)“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史记·集解》)刘累居鲁县四世,至夏帝皋,废彭姓豕韦,复举豕韦之地与爵授与刘累曾孙刘矶,为刘姓豕韦氏,经商不绝。故《左传》杜预注曰:“(彭姓)豕韦复国,至商而灭(应夏皋灭。说明最少商初刘累之后世已复国),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刘氏源流谱》记载:商汤伐夏,刘累之后助之。汤灭夏,封圣裔,再封刘累裔孙于豕韦,故有“商有伯侯,以豕韦为氏”之说。至商雍已(前1649 ---前1638),豕韦民丰物阜,称霸于商,所以左氏称:“夏之昆吾,商之豕韦,霸国焉。”至武丁中兴,再赐豕韦以翟羽。但至豕韦24世韦曀时,怠于政,不修祀事,武丁命攻伐元戎不力,武丁怒而诛之,灭豕韦。其二弟韦屏蓬奔河西杜原,自为杜氏,后裔助西伯侯姬昌兴周,周武王徙封山西旧唐地为唐公。

  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概述为:“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周复改唐公。”

  (三)西周春秋,刘氏以官地为氏

  西周、春秋时期(前1122—前771—前476年),“刘”为刘氏本姓,因封国、采邑、住地、官职等不断变换姓氏,最后春秋末在秦恢复本姓刘氏,传承至今。

  第一,周武王时,刘氏为山西唐氏

  商武丁灭豕韦,诛韦曀,二弟韦屏蓬奔河西杜原,自为杜氏,居七世。西伯侯姬昌兴周,杜氏助之。周武王得天下,徙河西杜氏于山西旧唐地,复封唐国,改称唐公。故《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述:刘氏“商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尧子丹朱之故墟,又为唐氏。”

  第二,周成王时,刘氏为杜原杜氏

  武王徙杜氏于唐为唐公。《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遂封叔虞于唐。”

  周武王崩,武庚(商纣王弟)与“三监”(武王弟管叔、蔡叔、藿叔)造反,唐人乘机为乱。成王灭唐,而迁山西唐族回河西杜邑(汉宣帝更号为杜陵县),建杜国,为杜侯,封子爵,赐杜氏,亦称唐杜氏。共为杜侯328年(前1112年----前785年),十一世,其中八世杜侯,三世杜伯。

  至周厉王,迷惑暴虐。厉王37年(前842),周人反,厉王奔彘,不敢归国(《史记·周本纪》、《史记·晋世家》)。九世杜侯杜因周,侍从厉王流放15年,厉王崩于彘(共和14年,前828),奉丧而归。宣王姬静立,赐杜因周为伯爵,称为杜伯,为一世杜伯(《刘氏源流谱》)。杜伯三世杜桓(《太平广记》曰杜桓),入朝为上卿大夫,事宣王。宣王43年(前785),被宣王冤杀,灭杜国,子孙逃奔中原各国。三年后,周幽王立,为杜伯平反昭雪(《史记》、《汉书》、《新编百家姓》均记载)。故《宰相世系》简述为:刘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杜伯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

  第三,   春秋时,刘氏在晋以官地为氏

  刘姓杜氏,居山西之隰更隰氏。三世杜伯杜桓被杀(前785)。其三弟杜季与子杜正,去杜奔晋(前785),择处晋阳(山西)。晋阳与曲沃临近,孙杜原见曲沃晋昭侯(前745---前740)危不自安(前740,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迎立桓叔),遂弃晋阳西行(前740),及汾隰之滨(山西隰县境)而居,以隰为氏,生子隰叔。

  从杜伯被杀(前785),到隰叔在隰降生(在前740年以后),相距45年以上,故隰叔不是杜伯之子,而是侄曾孙。

  刘姓隰氏,在晋为士,司空、随、范氏。士会(随季)的曾祖父隰叔,出生于山西汾隰之滨,自为隰氏,在晋为士师,则更士氏;祖父士蒍袭士师,晋献公拜大司空职,则司空氏;父士榖(成伯缺)继职司空,封采邑于随(山西介休东南),则为随氏,生子随仲(夏)、随会(士会)。

  士会自己出生于随,从父随氏。晋襄公卒(前621),晋“使士会如秦迎立公子雍,”由于襄公夫人缪赢抱太子夷皋日夜哭闹,次年执政大臣赵盾只好改立夷皋,“发兵以拒秦送公子雍”回晋,因此“士会亡奔秦”。晋灵公七年(前614年),晋派魏寿余接士会回晋,受封于范(河南范县),则为范氏,为范氏之始祖(《史记·晋世家》)。而士会兄随仲,生于随则随氏,因士会奔秦亦奔秦,留秦未归晋,则子孙在秦恢复祖姓刘氏。

  (四)春秋中,随仲于秦恢复祖姓刘氏

  士榖(成伯缺)生二子:随仲(夏)、随季(士会)。士会奔秦后,兄随仲亦奔秦。《左传·鲁文公十三年》最早记载:“晋人患秦之用会也,……

  乃使魏寿余伪以魏(晋封地)叛者(前614),以诱士会,……秦伯(康公)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秦伯)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约定、诺言):‘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孥者,有如河。’乃行。……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孥(士会的妻、子),其处者为刘氏。”士会归晋后,秦康公如约,“秦人归其孥”,让晋接回士会的妻子儿女,子孙皆世仕于晋,均有业绩,末留秦。

  而随仲,晋并未接回,乃留于秦(前614年),将其子随恢复祖

  姓刘氏,更名为刘隋。故《左传》注疏为“士会尧后刘累之裔,别族复累之姓。”天禄堂《刘氏源流谱序》为:“晋人使魏寿余伪叛归秦而诱士会。士会归于晋,自秦归其孥,其别宗处于秦者无官,遂继刘累姓为氏,自是而世袭刘氏。”刘氏在以官地为氏以后,春秋时(前614),在秦恢复祖姓刘累之刘氏,传承至今。

  (五)战国秦魏战争中,刘氏从秦到魏迁沛丰

  士会(随季)适秦归晋后,秦送回其妻子儿女,而兄随仲仍留于秦,将子随恢复祖姓刘氏,更名刘隋。隋在秦生刘明,明生远,远生刘阳。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秦魏隔河相邻,河西之地成为争夺的焦点。魏文侯时,魏国兴起,不断攻秦,夺取秦大片河西之地。在秦魏战争中,刘阳的七世孙事于秦,获于魏。刘阳的十世孙,即复姓后的十三世孙,为魏大夫,居魏都安邑。魏从惠王卄七年(前344)由鼎盛走向衰落,秦攻安邑(前340),刘阳十世孙随魏迁大梁都(河南开封。前399年,生子刘清;秦再数次围攻大梁,为避战乱,而再东迁江苏沛丰。清生荣(字仁,号丰),荣生煓,煓生汉高祖刘邦(《史记》、《宰相世系》、《古今姓氏书辩证》、《刘氏源流谱》均记载)。

  从随仲出生到刘邦降世(前665 ---前256),共409年,17代人,代均24岁。

      刘氏,从夏末帝皋21年(前1901年)刘累降生,到周赧王59年(前256年)汉高祖刘邦问世,纵跨夏、商、周三朝,越1648年,传承69世,为刘氏受姓、赐姓,到以官地为姓,再恢复本姓刘氏。

  这期间,刘氏经历了:陕西泾渭之地刘累出生,诞生刘氏;刘累到河南偃师为夏帝孔甲养龙,受封豕韦后,赐刘氏御龙氏,龙死迁鲁县,失豕韦;夏商鼎革之际,刘累曾孙刘矶恢复封河南滑县韦乡豕韦,为豕韦氏,经商而盛;商武丁灭豕韦,弟韦平蓬奔陕西杜原,自为杜氏;周武王得天下,封圣裔,徙杜原杜氏之裔于山西丹朱旧唐地,复封唐公,为唐氏;周成王灭唐,而将唐氏迁回杜原,为杜氏,立杜国,共为杜侯、杜伯十一世;周宣王枉杀三世杜伯杜桓,其三弟杜季奔晋,择处晋阳而后迁隰,自为隰氏;杜季曾孙隰叔在晋受重用,世仕晋卿、大夫,以官地为氏,为晋重臣,掌晋政百余年,成就晋的霸业;隰叔曾孙随季(士会)适秦归晋,封于范,为范氏之始祖,士会的妻儿秦送晋接回晋,而兄随仲奔秦未返,子更名为刘隋,子孙恢复祖姓刘氏;刘隋在秦生刘明,明生远,远生阳,在秦魏战争中,阳的七世孙事于秦,获于魏;阳的十世孙,即复姓后的十三世孙,为魏大夫,秦攻魏都安邑,随魏迁大梁都,生子刘清;秦再攻大梁,为避战乱,刘清从大梁东迁江苏当时宋国沛丰落籍,生子刘荣,字仁号丰,荣生煓,煓生汉高祖刘邦。

  刘氏的姓氏演变过程和迁徙轨迹(南线: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清晰,有史可考,与《左传》、《史记》、《汉书》、《唐书》等史籍和姓氏学经典的记载相符合。尧子丹朱祁姓陶唐世系,为祁姓,是刘氏的远祖,不是始祖;刘累诞生于祁姓陶唐氏,为历史上刘姓第一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可考的、完整的、庞大的刘氏世系,具有姓氏始祖的全部特征和要素。所以,刘累是刘氏血缘开基始祖,这斧钺之“刘”就成为这御龙之族的血缘徽记。

  三、刘氏太祖,汉高帝刘邦世系

  刘邦,是刘氏远祖帝尧87世孙,始祖刘累69世孙,战国末刘清从魏大梁迁江苏沛郡邑丰(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落籍后的曾孙,生于周赧王59年(前256),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帝刘邦,是一位非凡暗练的政治家,雄才大略的帝王。秦末沛县起兵,拥为沛公;破武关,西入咸阳,灭暴秦,立汉王,兴起汉中;除戾项,拨乱反正,建立西汉,拥立为帝,山东定陶泗水登基,移都长安,统一华夏,创汉四百年伟业,德祚昌盛。在位八年,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大汉的建立,为摧毁暴秦统治,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与和平,建立西汉54郡广大疆域,为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中国,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形成,为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形成汉帝世系。高帝刘邦建西汉,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历11帝15传,231年(前206 ----元25)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立东汉,都洛阳,历13帝13传,196年(前元25----元220)。两汉共24帝28传,426年。至汉献帝刘协被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元220),汉王朝结束。

  四、刘氏烈祖,中山王刘胜世系

  刘胜,是刘氏远祖帝尧90世孙,汉高帝刘邦的曾孙,汉景帝刘启第八子,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受封中山(河北中西部)王,为中山刘氏的开创始祖,是彭城堂汉高祖世系的一个大分支,形成中山靖王刘胜世系。

  中山国,刘胜长子刘昌一支嗣袭中山王,共传六代六王一百年,到怀王刘循无嗣绝封,这支刘氏主要分布河北地区,称中山刘氏。

  刘胜五子刘贞,封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陆城亭侯。因坐酎金失侯,定居涿县,世仕州郡,传至刘胜12世孙刘备,为三国蜀汉昭烈帝。

  五、刘氏天祖,蜀汉昭烈帝刘备世系

  刘备,为远祖帝尧101世孙,汉高祖刘邦15世孙,中山靖王刘胜12世孙,三国蜀汉开国皇帝,史称先主。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先主率属起兵,从河北涿郡涿县转战到四川成都,领益州牧,称汉中王,立蜀汉称帝,鼎足西蜀,雄歭天下,在位三载,谥号昭烈皇帝。后主刘禅,继位41年。后主景耀六年(前263年),魏灭蜀,东迁洛阳,遭晋永嘉之乱。

  后主皇后张氏,生七子。本支第五子刘谌,封蜀汉北地王,夫人焦氏,生俊、彦、英、豪四子。景耀六年冬,魏将钟会、邓艾攻蜀,直逼成都。后主听从谯周降策,刘谌怒说:“若理屈力穷,祸败必及,便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汉晋春秋》)谌公拒不降魏,痛伤父失江山,即日恸哭于祖庙,杀家告祖,满门身亡,尽尽忠孝。唯四子刘豪,从小在四川阆中张苞(张飞子)家居住读书,幸免此难,留下我宗一脉传后。刘备称帝成都,形成庞大的刘备世系。

  三国时,刘备、刘禅、刘谌居成都三世,45年,为蜀汉成都刘备世系。

  西晋时,104世刘豪到127世刘丰居阆中24世,厉两晋、南北朝、隋,至唐中叶开元,约520年,为四川阆中刘豪世系。

  唐代宗时,148世刘谦任太守,从阆中迁河北涿州为籍。到北宋太祖时,134世刘正麟,居涿州七世,为河北涿州刘谦世系。

  北宋太祖开宝二年(元969),契丹兵扰涿州,刘氏举族南迁。本支135世兵部尚书刘式从涿州南迁豫章,先迁临江府清江县左右都槎山立业,后散居清江、梓溪、龙州等地。南宋高祖建炎三年(元1129),金将兀术攻过长江,侵凌豫州,直趋江西建昌、临江、吉安。刘氏不堪兵灾祸,140世刘杰十四位儿子迁离梓溪,散居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本支第七子刘汉广(字用贤)离梓溪,首迁湖北蒲圻,再回江西弋阳,转吉安,三迁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天宝乡落籍,为天宝乡刘汉广世系。从135世刘式南迁江西,到147世刘受又一,共居江西13世,为江西刘式总世系。

  六、刘氏高祖,岳州府刘仲二世系

  148世,刘备48世孙,刘受又一之子刘仲二,元初授仕林郎职,离开天宝乡,遍游吴楚湖湘,携幼子刘福四西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土门界落籍。刘福四生九子,元明清时,九子子孙散迁湖南湖北的巴陵、临湘、平江、蒲圻、监利、华邑(华容),沔阳州一州七县,居15世,108处屋场,为湖南岳州刘仲二世系。清乾隆十七年,翰林学士刘立纓字冠臣,新议定岳州九大公房四十字合谱新派,从仲二公自身起十八世尽合谱为“忠”字派。

  七、渝东刘氏,岳州迁三峡世系

  明末清初,川东动乱,连年兵灾、饥荒,人口锐减,清康熙颁诏移民入蜀为籍,从康熙至嘉庆百余年间,出现“湖广填四川”的大迁徙。本支刘仲二之孙,150世刘辛三、辛八、辛九三房之后162世“良” 字辈,从岳州辗转迁入川东(今渝东)长江三峡地区,形成渝东30万刘氏。

  刘辛三第二子天瑞后裔辗转迁开江县黑沟子、奉节;又转迁三子刘天瑚之后迁奉节黄泥溪、养军沟和云阳龙洞桂花;第七子刘天祚之后,共六支迁云阳大宁厂、何家山、新阳冉家坝、高阳和一支迁奉节草堂。

  刘辛八长子刘得众之子刘志述之后,辗转迁奉节南岸都里龙坦坝。刘辛九长子刘得文之后,共七支落籍云阳的云安,洞鹿、红狮、龙洞和一支落籍奉节草堂;次子刘得明一支之后落籍奉节;第三子刘得清一支之后落籍巫山、巫溪县。

  渝东刘氏,源于陶唐,始于御龙;发于夏商周,盛于汉室;蕃衍中山,分支蜀蓉;北立涿州,南兴豫章;统派湘北,落籍三峡。入峡三百年,綰草为业,血脉相续,薪火相传,世承有序,绳绳不绝,成为渝东名姓旺族,为三峡做出巨大贡献。

  

0.2648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