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北朝、隋唐时期,有一支居住在华阴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以冯翊为郡望的王姓人,自称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因初居钳耳一带(今无考)而姓钳耳氏,在北魏和隋朝两度改姓王氏。其实,他们是正宗的西羌族人的后裔
  钳耳又作箝耳、虔仁、虔人,属西羌族是一个与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也是今天居住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等地羌人的血缘先祖。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冬,“西河虔人种羌万一千口诣邓遵降”(《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西河指今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滨临黄河的地方,邓遵则是当地的行政长官。这部分羌族人,后来被安置在冯翊一带(今陕西大荔县),与汉人杂处。但直到北魏,“冯翊古城,羌魏两民之交”(《魏书》卷十九((安定王燮传))),说明他们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习惯。
    《魏书》卷九十四《王遇传》日:“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王遇在(《水经-湿水注)中又作钳耳庆时,《南齐书•王融传》也作钳耳,加上祖居冯翊,说明他是明确无疑的羌族虔人的后代。但传中又说他先人姓王,其实是出于他的“自云”,按照《魏书》纪传的惯例,是不相信他这一说法的。但钳耳庆时在魏世宗时改用王遇这个名字,恐怕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西羌虔改姓王姓的人因受汉人世家大族的影响,冒认汉族同姓名人为祖先,竭力否认自己出于“虏姓夷族”,正是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元和姓纂》卷五:“箝耳,西羌人。状云周王季之后,为虔仁氏,音讹为箝耳氏。《姓氏英贤谱)):本胡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箝耳条下引隋恒山郡九门县令钳耳君清德之颂云:“君名文彻,华阴朝邑人。本周王子晋
之后,避地西戎,世为君长,以地为姓。曾祖静,仕魏为冯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少I'IN史;父康,周荆安宁邓四州总管别驾、安陆龙门二郡守。”
    由羌族虔仁部而来的王姓人除上述所及者外,在北魏有右军将军王厉,在隋朝有虎贲中郎将王辩,人唐后又有驾部员外郎王愉等人。但虔仁部改入王一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这不仅因为隋唐以后仍有不少以钳耳为姓的人名具名籍,即使在今天,仍洧把钳耳当作自己家庭徽记的人。
宋代大学问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王姓“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意思是古代以河南为郡望的玉姓人是由可频氏而来的。他所说的河南并非今天地处黄河以南的河南省,而是指河南洛阳市。因洛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河南郡而得名;可频氏则是鲜卑族的一支
  鲜卑族是一个因起源于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蒙格的鲜卑山而得名的古老民族,本是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东汉桓帝时开始建立军事行政联合体。其后部落南迁,依附汉魏,西晋末年进人中原,先后建立前燕、代、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等割据政权,南北朝时期又建北魏、北周。在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原与北魏同起的三十六个部落,九十九个氏族都得姓命氏,成为贵族,九十九个氏族就是九十九姓,与北魏皇室八族十姓联合构成鲜卑人的中坚。但鲜卑人的姓氏多为两字以上姓,不仅他们自己人感觉不便,即便是汉人也“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首要的任务便是简化本族多字姓为汉人单字姓。当时被简化的姓氏,属于贵族者皆详载于((魏书《官氏志》;而贵族以外的姓氏,也理所当然地随例而改。可频氏便是其中之一。
《通志•氏族略》引唐贞观《氏族志》曰:周泾州总管庸国公王雄,代人,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赐姓可频氏。按:王雄又名胡布头、雄胡布头、可频雄、可叱雄,《周书》卷十九及《北史》卷六十有传。两书都说他是太原人,实际上是出于他的假冒,《氏族志》说他是代人才是实情。他的祖上应是鲜卑可频氏,在孝文帝时因与汉姓王字音近之故而改姓王氏,至西魏恭帝时恢复鲜卑旧姓,又由王姓改了回来。当时“诏诸代人改姓者,并令复旧”(《北史.西魏文帝纪》);“以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周书.文帝纪》)。恢复旧姓,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赐姓”
王雄原来的名字也很有说服力,叫做可频胡布睢胡布头。看到这样的名字,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另一鲜卑族人陆睿的鲜卑名伏鹿孤贺鹿浑,以及元隆的鲜卑名托跋阿干儿。两人中一是鲜卑八姓勋臣子产,另一是北魏烈帝五世孙,都是标准的鲜卑人
  鲜卑族可频部落的人还有不少人改姓王氏。如北周柱国大将军王仑、益州总管王谦、安乐伯王震等人即是。当然,也有仍以可频氏为姓的,如唐德宗时蓝田尉可频瑜即是。在今天的北方某地,姓可频氏的人仍在顽强地生活着,但经过千余年的民族融合,他们的母族鲜卑族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他们也早己汉族中的一员了。
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他们的后代有一部分成为王姓
  回纥阿布思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回纥族阿布思布落。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在历史上又称作回鹘、回纥、高车、铁勒、袁纥、韦纥、畏兀儿,本是匈奴人的后裔,游牧于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嗌昆河(鄂尔浑河)流域。后人口繁衍,分化成九个部落,其中被称作阿勿嘀或阿结思的,就是后来的阿布思部落。他们在唐玄宗时建立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从兴安岭再往东,则是唐朝的安东都护府管辖的地方。
    安东都护府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上设置的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机构,职能与今天的沈阳军区差不多。它的辖境东、南、北屡有变化,只有西边的辖境一直保持在辽河和兴安岭一带,由此往西是回纥人的势力范围,但中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生活在当地的边民们可以像回纥人那样逐水草而居,也可以到唐朝的军队中当兵供职,何去何从,皆由己便,因此,回纥族阿布思部落的人后来出现在安东都护府中,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安东都护府在公元761年撤销,大部分人马归新任成德节度使的李宝臣。李宝臣属下有一名叫王武俊的裨将。因屡助宝臣化险为夷而倍受信任,后又因宝臣猜忌而脱离宝臣,归顺朝廷,被授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县)节度使之职。原来追随李宝臣的回纥阿布思族人就又成了王武俊的部下。
    阿布思族的没诺干因被王武俊收养为子而更名为王五哥或王五哥之,子孙也因初起于安东都护府而称安东王氏,成为王姓诸望中的一大支派。
  王五哥的后人在唐穆宗以后世袭镇州节度使,又称成德军节度使,是唐末著名方镇之一,拥有今河北正定县四周方圆数百里之地。至唐末五代时又周旋于列国之间,“作藩数世,专制四州”,“藩府之中,当时为盛”。至公元921年,下人作乱,杀了时称赵王的节度使王镕,他们对这一地区近百年的统治才告结束。
  王镕的次子昭诲在国破家亡后辗转到湖南南岳寺出家当了和尚,后唐明宗时受命还俗,官司农少卿。至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升任少府监之职。其后事迹不显。
王姓的来源十分复杂,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姓氏中来源最多的一个。除上述几支以外,又有许多出于其他民族的王姓,例如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等。赐姓、改姓、冒姓、换姓等等造成了王姓来源的复杂化
    姓氏,最初作为一个群体的徽号而存在,尔后成为一种血亲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便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符号。
    古代人往往视祖宗为神明,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毫发也不准动,对姓氏的迷信更是如此。因此,除非是因为皇恩浩荡和其他万不得已的原因,改姓的记录几乎是零。但历史毕竟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日积月累便由少而多。于是,在王姓大家庭中,便多了一批由赐姓、改姓、换姓、冒姓等特殊原因而来
    在今天的王姓人中,因为皇帝赐给他祖先一个王姓而相沿姓王的人,历史上不乏记载。
    ((汉书.王莽传》说,王莽做了皇帝,想要笼络群臣。文武百官多赐王姓。原燕王彤玄孙嘉,因献符命,即赐姓日王,此后便称王嘉;原西汉宗室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人因甘愿听从王莽摆布,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都被赐以王姓。按原燕国皇族姬姓,召公之后,被秦国灭亡后,子孙多以燕、召为姓,以示不忘祖宗,至此被赐姓王,于是又有以王为姓的人。而西汉宗室刘姓,被赐姓王的人在王莽灭亡后虽多恢复旧姓,但在王莽立国的十六年间(公元8—23年),有十四年都是以王为姓的。
明代,皇姓是朱姓,但有不少人被赐以王姓,如前述默色特穆尔等蒙古人都被赐姓王,便是突出事
当然,也有本是王姓人而被赐以他姓的记录。如凌迪知《氏族博考》卷二。《赐氏》第二载,唐代末年,王是简为镇州小将,镇州军乱,杀田弘正,穆宗为之废食,召日简问计。日简极言利害,愿自效。明年,拜横海节度使,赐姓李氏,名全略。今两唐书皆有李舍略传。日简既得赐姓,又得赐名,从此便以为荣。尔后出任横海军(今河北沧县东南)节度使,威福自专,不听朝命。至子同捷时又举兵作乱,终被剿灭。同捷弟同志、同巽,子元达后来被发配到湖南充军,成为湖南某地李姓人的血缘先祖。
在辽代,王观被赐姓耶律氏;在金代,王果知被赐姓完颜氏。二姓都是两朝的皇姓,赐姓的原因与王日简是一个性质。但不知二人的后代在亡国后是是否恢复了王姓。

0.1002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