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100多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
范文正公祠,祠堂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布展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属古镇规模较大的祠堂。
走进门厅,左右共有六方石碑,记录了范仲淹的生平、范氏世系图以及范祠的历史沿革和建祠经过。反映了范氏后裔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局面。
进入郭序堂,堂正中木刻画像便是范氏先祖范仲淹。画像上方的“德行传家”匾额,寓意儒家以德治家、治国的思想。两侧那幅“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的对联,意指赞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天下。
人和桥将我们引到“后乐堂”。堂内“岳阳楼记”屏风出自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之手,可以看出四个大字飘逸大气、雄浑洒脱,可见在当时他就已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屏风后刻有岳阳楼全景图。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这里有个故事,范仲淹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岳阳做官,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序,他把岳阳楼的地理、历史、风物及修楼经过等写进信中寄给范仲淹,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供范仲淹撰文时参考。范仲淹接信后非常激动,便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伏案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范仲淹虽然没有到洞庭湖,但由于他有在太湖生活的经历,所以写景状物,栩栩如生,传神入韵。以致后人将岳阳楼记当成一篇游记来读。
庭院白墙上刻有他《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范仲淹一生爱国的写照。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最后,报本堂中摆设有范仲淹的神龛,“子孝孙贤世深长,祖宗功德流芳远”,表达了对范氏家族的祝愿,这里也为无锡的范氏后裔提供了一个寻根问祖和交流信息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