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回想起高三忙忙碌碌的日子,自习、考试、成绩单都开始模糊,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唯有每个周日的午后,放下做了一个上午的模拟题,喝一杯暖暖的红茶,辅以曲奇饼干,在阳台上晒太阳,那是多么难忘的时光。

  由此想起语文课上老师讲的《喝茶》,里面周作人先生提到的“喝茶当于瓦屋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辅以清淡的“茶食”。凑巧的是百余年前有位精于茶道的艺术家出外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点起茶来喝。有人规劝他说,旅行中何必如此。他答道:“旅行难道不是生活么?”两者对于喝茶此般挑剔,尽享“喝茶之道”。不过,暖阳照耀的午后,喝一杯温润的红茶,感受缓慢流动的空气、时间,姑且算是得了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喝茶之意”吧。

  喝茶的难能可贵之处便是“忙中偷闲,苦中作乐”。这是不是也在暗示快和慢是可以达到美与和谐境界的?董桥先生在接受梁文道的采访时说:“写作的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投入时代里面去,可能你会找到一些好东西;另一个是你完全抗拒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你撤回到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已逝的岁月。”抛开作家这个头衔不谈,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面临这样的选择。完全抗拒这个时代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忍受孤独的强大内心,而我想大部分人都难以抵抗大势所趋。当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汹涌而来,我们是在这洪流里被裹挟而去还是保持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能不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将速度回归人的本身,而不是在运作时大脑一片空白?

  经历过短跑和长跑的人都知道,快速短跑完会肌肉酸痛不止,慢速长跑之后深呼吸却能快速恢复体能。在习惯了短跑的大脑空白的缺氧状态以后,尝试着慢下来让心灵吸点氧吧。我不知道我的惰性会不会将其当做倦怠的借口,但是着实为老师课上提及的那句“我们需要时间去发呆”所触动。我们的心需要时常处于一种缓慢流浪的状态,我们的思维需要时常被放逐。

  如此,也幸得这本书,让我在忙碌的日子里有机会停下脚步,喝不求解渴的茶,尝不求填饱的点心。

  

11
0.0880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