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太子晋像

姬晋(约公元前565—公元前549年),王姓始祖,字子乔,又称子乔、王乔或王子晋,是周灵王姬泄心之子。
  共产主义小组》一书中,罗章龙撰文道: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由山东的’王姓世家’组织”。《中国共产党初创录》一书中记载,陈独秀函约山东的王乐平在济南组织。王乐平、王烬美、王翔千等均为山东诸城王氏后人。《姓氏演义》中说:“王氏共同祖先是黄帝”,“王非姓,王为氏,有姓有氏是氏族,有姓无氏是庶民。”陈独秀的“王姓世家”应为“王氏世家”。并且王氏可一氏独揽“四大世家”,即帝、王、将、相“贵族世家”、进士、举人、贡生“科举世家”、省、府、州、县“官宦世家”、诗文、书法、才子、佳人“书香世家”。王钺所著《世德堂集》中《王氏族谱序》说:“古今言谱谍者,率称族望,而王氏为最盛,言族则有,若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琅邪、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王氏二十一望(族,以琅邪、太原尤著)……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呜呼盛矣。”作者在《四库全书》中属名“琅邪王钺。”琅邪王成为望族于两晋,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宰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及之后的谢安(谢家擅长山水诗,有谢灵运等为代表),三代宰相王导与其堂兄王敦一起,一文一武把持着东晋的命脉,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家是书法世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王导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家,”王书谢诗”并称于世。据网上《忠勤祠堂帖及有关石刻》载:“新城王氏(王士祯)与王羲之同祖同宗,都是琅邪王氏,其始迁祖(王贵)是由诸城琅邪迁至新城的。”王贵(居二)与诸城相州王氏始迁祖王庠(居长)是亲兄弟。《姓氏演义》中说:“从晋到宋,王氏出了九十三个宰相。”“唐宋元明清,十八状元三学士;公孙父子,七人拜相九封侯。”更有纵横家、思想家、谋略家、大将军、孝子、书法家、诗人、文学家、改革家、训祜学家、古琴家、现代和当代作家、语言学家、革命家及英雄模范人物等。如:王诩(鬼谷子)、王充、王夫之(船山)、王守仁(阳明)、王允、王翦、王贲、王离、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维、王勃、王之焕、王昌龄、王安石、王士祯、王士禄、王士祜、王钺(任庵)、王沛憻、王沛恂、王概、王念孙、王尔烈、王国维、王秀南、王心葵、王宾鲁(燕卿)、王冷泉、王心源、王尽美、王翔千、王乐平、王统照、王希坚、王意坚(姜贵)、王愿坚、王蒙、王力、王稼祥、王若飞、王杰、王进喜、王选等等著名人物。其中有山东的“王姓世家”多人。黄帝乃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始祖。“王氏世家”源远流长,溯源从黄帝始:


黄帝至周灵王时期


1、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极(桥元),玄嚣之子。

4、帝喾,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后稷,帝喾之子,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鞠 ,不窟子。

8、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庆节,公刘子。

10、皇仆,庆节子。

11、差弗,皇仆子。

12、毁喻,差弗子。

13、公非,毁喻子。

14、商圉,公非子。

15、公叔祖,商圉子。

16、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肥美,宜农稼。古公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7、季历,古公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8、姬昌,季历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

19、姬发,姬昌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之战,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

20、姬诵,姬发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21、姬钊,姬诵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22、姬瑕,姬钊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

23、姬满,姬瑕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

24、姬伊(翳)扈,姬满子,即恭王,一作共王。

25、姬禧,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禧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禧之子姬燮继位)

26、姬燮,姬禧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

28、姬静,姬胡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

29、姬宫涅,姬静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0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

33、姬佗,姬林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

34、姬胡齐(僖),姬佗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

35、姬阆,姬胡齐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

36、姬郑,姬阆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

38、姬喻,姬壬臣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

40、姬泄心,姬夷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


太子晋至王言时期


1、王子晋,东周灵王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坚意自)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2、王宗敬,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3、王仕蠲,(一名凤,崇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王知瑜,(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5、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6、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7、王 颖,(一名芝,丰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8、王 荣,(一名亿,芝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9、王 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10、王 坟,错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11、王 渝,坟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

12、王 息,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

13、王 恢,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14、王 亢,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15、王 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16、王 翦,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赠武城侯。

17、王 贲,字典武,王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武陵侯。

18、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之战) ,兵败自殉。

19、王元,王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

20、王忠,王元子,《王羲之家世》中(下同)家谱云:“避秦乱于梁地,仕汉为后将军。配孙氏,武信君孙知之女,生子浑。

21、王浑,王忠子,字元仲。家谱云:“汉高祖五年,诏拜将军。守河内,封睢阳侯,后临沂城都乡广昌里,寿七十。配钟氏颖川公钟瑾之女,生子三:曜、晖、皎。

22、王 曜,王浑长子,字明德,家谱云:“汉秦州牧,寿七十九。配彭城刘氏,尚书刘智之女,生子袭。  23、王渊,字光杰,(王袭,字公武,曜子)仕汉,为兵部侍郎。家谱云:“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舍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卒于官,葬晋阳,许详志其铭。配许氏,侍中太常许毗之女,生子二:广、吉。

24、王吉,王袭次子,字子阳,家谱云:“汉明经,举贤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临沂,其后为临沂之祖。元帝继位,复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时初元(疑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县东皋虞社。琅琊诸葛丰志其墓,崇祀名宦乡贤。吉《汉书》有传。配刘氏,生子二:崧、骏。生女一,适槐里令朱云。崧早世。

25、王 骏字伟山,王吉次子,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谱云:“受易于梁邱,贺以孝廉。为郎左曹,拜司隶校尉,迁谏议大夫,为幽州刺史,历京兆尹,代薛瑄为御史大夫,汉之左右相也。崇祀乡贤。”骏《汉书》有传。配贡氏,生子二:崇、游。

26、王崇,王骏长子,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家谱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时王莽摄政,谢病归。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茔之右,崇祀乡贤。”崇《汉书》有传。配解氏,生子遵。

27、王 遵,王崇子,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家谱云:“ 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师氏,大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子二:时、音。

28、王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谱云:“后汉永平初举明经,为大将军掾。元初中卒,年八十六。”配谭氏,生子:仁。生二女,长适乐安任照;次适北海滕延。”(网上缺音,而少一代)。

29、王 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谱云:“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峰山。” 娶茂才郑元女,有贤行。生子四:谊、睿、典、融。生女一,适山阳满宠。仁《山东省志》有载。

30、王融,王仁四子,字巨伟(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家谱云:“博涉经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渎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继娶芦江朱氏,生子览。

31、王览,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为咸阳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 ”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祥生五子,三个早世,两个官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谱云:“(览)性至孝,名亚于兄,及兄仕进遂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历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禄大夫。年七十三,晋咸宁谥曰贞。葬沂州北乡,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乡贤。”配金氏,封乡君。生子六:裁、基、会、正、彦、琛。世称“临沂六房”览《晋书》有传。正子旷,旷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将军)。

32、王裁,王览长子,字士初,史称览后人“奕世多贤才”裁本人官至六品,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生子三:导、颖、敞。次幼早卒,导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11
0.0745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