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盛于弘农,而弘农杨氏的兴旺又与杨姓的播迁密不可分。
晋顷公时,杨食我因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从而得罪了晋顷公,之后便被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纷争中,晋顷公在诛杀祁盈的同时,就扬言要“并灭羊舌氏”。旋即,杨食我被杀害,其子孙惧怕被杀,便带杨氏族人七八百人,急急忙忙逃离杨国,向南渡过黄河,逃进了华山仙谷。
谁知这一逃,就经历了数百年。也正是这一逃奠定了杨氏从华山仙谷到弘农望族的辉煌。
杨姓是一支顽强坚毅、忠义刚烈、奋发有为的族系。逃进华山仙谷的杨氏后裔,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渐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汉水两岸,到汉时已经是人丁兴旺,雄才辈出。
汉初时,弘农人杨喜追随刘邦,在围攻歼灭项羽中立功受封为赤泉侯,之后其子、孙继承爵位。汉昭帝时弘农人杨敞被封为安平侯,子杨忠继其爵,另一子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至西汉末,杨敞之曾孙杨宝精通儒术,名声扬于朝野。尤其杨宝之子、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奠定了弘农杨氏彪炳史册的不朽地位。
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的弘农(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郡,下辖新安、弘农等11个县,东汉时稍有调整,地域基本相当于现在河南、陕西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十几个县市。
此外,弘农杨氏的播迁也有和其他姓氏的播迁一样的途径,比如:仕宦、戍守、战争、灾害、动乱、商贸等。
历史上,因任地方官吏驻守当地而得以繁衍发展的杨姓,杨再思比较典型。杨再思也是弘农杨氏后裔,他的先祖迁至淮南。唐末时杨再思任诚州(今湖南靖县)刺史,他的10个儿子及后代皆为当地居民首领,由于处事公道,在当地有很高的威信。由于诚州地处湘黔川交界的多民族杂居区,至今除当地汉族杨姓称杨再思为杨姓始祖外,还有当地壮、苗、瑶、彝等12个民族的杨姓,也都尊认杨再思为自己的始祖。
而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裔,则是戍守而播迁的典型。北宋杨家将的祖籍在麟州(今陕西神木),杨业的父亲杨新信、兄长杨重训先后为麟州刺史,世居当地。杨业少时就被父亲派到北汉都成太原作联络,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许多人竟认为其原籍是太原。
隋唐之后,杨氏逐步向闽、粤、台及海外播迁。当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率府兵3600人,将校123人,到岭南平乱,其中有杨永、杨珍府兵校尉随往,平乱后就屯垦开发漳州。据考证,这次入闽将士和家眷计8000余人,涉及84个族姓。唐末,又有杨衡、杨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