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生活在尧、舜时代,尧、舜时代约当公元前23一前22世纪。迄今所见最早记载许由的古籍是《墨子》,该书旧题战国时墨翟撰,大部分篇章是墨翟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翟言行的集录。也就是说直到战国时期,许由的名字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距离许由生活的时代约1800年左右。这使得许由成为古代名声很大而于史无征的人物。西汉司马迁就对文献记载许由的缺略迷惑不解,他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即许由)、光(即务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他认为许由。务光名声很大而孔子却没有详细记述,是不可理解的。西汉杨雄《法言·问明》云:“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曰:好大者为之也。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允哲尧禅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好大累克,巢父洗耳,不亦宜乎?”认为有许由其人而无尧禅许由之事,尧禅许由为夸大附会之辞。三国时学者谯周亦持此说,他在《古史考》中云:“许由隐箕山,恬泊养性,无欲于世,尧礼待之,终不肯就,时人遂崇大之,曰:尧将以天下让许由,由耻闻之,乃洗其耳。”认为尧礼待许由,而许由淡然处之,当时的人夸大了这件事,说尧禅许由,许由耻而洗耳。北宋王安石在《许氏世谱序》中云:“然世传有许由者,尧以天下让由,由不受,逃之箕山,箕山上盖有许由家焉,其事不见于经,学者疑之。或曰由无求于世者耳,虽与之天下,盖不受也,故好事者以云。而由与伯夷其生后先,所祖同不同,莫能知也。”王安石这段话游移不定,似是而非,为后世研究许由蒙上了一层疑云。
许由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有关史实流传到今天,难免有失真的地方,但其主干和内核应该是可信的。像尧、舜、禹这样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文献尚且记述不足或互相抵悟,作为山林隐士名世的许由,文献缺漏更是在所难免。在战国及其以后的古籍中,有关许由的记载虽非汗牛充栋,倒也蔚为大观。据初步查知,记载许由的古籍大约有20余种、40余处,它们是:《墨子·所染》,《庄子》之《逍遥游》、《大宗师》、《天地》、《徐无鬼》、《外物》、《让王》、《盗历》,《苟子·成相篇》,《战国策》之《赵策》、《魏策》、《燕策》,《韩非子》之《说林下》、《外储说下》、《忠孝篇》,《吕氏春秋》之《情欲》、《孟夏纪》、《孝行览》、《审应览》、《慎行论》、《似顺论》,《淮南子》之《原道训》、《俶真训》、《精神训》、《齐俗训》、《道应训》、《泛论训》、《说林训》、《泰族训》,《史记》之《伯夷列传》、《燕召公世家》,《说苑·尊贤》,《新序·杂事五》,《法言·问明》,《论衡》之《逢遇篇》、《书虚篇》、《非韩篇》,《汉书》之《古今人表》、《鲍宣传》以及《琴操·箕山操》、《符子》、《古史考》、《高士传》、《后汉书·冯衍传》、《世说新语·言语注》、《古今乐录》、《金楼子·兴王篇》、《水经注·颍水》等等。这些古籍对许由的记述虽然零散支离,有错乱抵牾之处,但大都称许由是一位高洁之士,处于尧舜之世,隐居不受尧禅,受到后人的广泛称颂,名声很大。在许由活动过的箕山周围、许昌一带,迄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因此,历史上确有许由其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许由是哪里人呢?
许由是登封箕山人
古籍中有关许由活动地域的最早记载出自《庄子·让王》:“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虞:安,乐;颍阳:即颍水之北。《吕氏春秋·长攻》中有同样的话。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因巢父、许由隐居颍水之北,故后世以“颍阳”指代“巢许”。东汉时的高诱明确指出许由的籍贯为“阳城”,他在《吕氏春秋·情欲》注文中云:“许由,阳城人,尧聘之不至。”西晋时的皇甫谧著《高士传》,将其籍贯写得更加具体:“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代的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的释文中亦云:“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仲武。”据此,可以确定许由的籍贯为阳城槐里。那么,“阳城槐里”在今何处?
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首先在告成镇北五渡河东岸,找到了周至汉代的阳城夯土城垣遗址,并在城内外出土的战国陶器上,发现了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文戳记。还在汉代筒瓦上发现印有“阳城”的陶文戳记。接着又在告城镇西北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的王城岗上,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纪年之内,地望亦与文献记载的夏都阳城相吻合。所以,登封告城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这已成为不易之论。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成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成镇南13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后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汉·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许由,阳城人也,箕山之隐士也,尧以其贤聘之,欲禅天下也,不肯就,故曰志遗于天下也。”《高士传》也说:“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许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箕山我国有多处,有的箕山也有许由的传说,但能和中岳、颍水、阳城、槐里全都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登封的箕山。
许由与四岳伯夷为一人
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上述结论的证据是相当充分的:
其一、南宋·文天祥《莲花堂许氏初修族谱序》:“尧时封由墓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周封文叔于许,太岳之胤也,以此推之,则祀伯夷,或者即以祀许由也。” 其二、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其三、据马叙伦《庄子义证》引清·汤师中语:“尧始让四岳,四岳举舜,乃让于舜,《左传》曰:‘夫许,太岳之胤’,杜注曰:‘尧四岳’,则太岳非由乎?”其四、 清·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按照传统的说法,许由是一位隐居不仕的高洁之士,但这似乎掩盖了许由的真实身份。早在明代,陈霆在《两山墨谈》中就对此提出过疑问:“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若饮牛弃瓢之说,或者由不敢当其让,遂逃避于野,如益避启子箕山之类,后人不知概谓尧以天下让一山野之人,甚可骇也。”许由在辞尧禅让时不是一位山林隐士,这一推断,应该是合理的,那么许由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最早记载许由的古籍《墨子·所染》云:“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据此,则许由应是和皋陶伯益、伊尹仲队太公周公一样的人物,而这些人均是三代治世之能臣,道德高洁,又非常有才能。
《淮南子·泰族训》云:“舜、许由异行而皆圣。”又《论衡·逢遇篇》云“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许由既与舜同为圣人,则其贤德可知。
而《庄子·外篇·天地》云:“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说许由是尧的老师。又《内篇·逍遥游》中尧让天下给许由时曾对许由说过“夫子立而天下治”的话,宋王叔之义疏认为“尧即师于许由,故谓之为夫子。”《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云:“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新序·杂事五》也有相同记载,据此则许由又成了舜的老师。
综合《墨子》、《淮南子》、《吕氏春秋)、《庄子》诸书以上这些记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许由道德高尚,才干出众,他是尧、舜的老师,由此我们可以进了步做出以下推论:尧舜既然是君主,需要的是治国安邦之道,他们的老师当为治理国家的能手,而不可能是清净无为的山林隐士,作为尧、舜的老师,许由应具有治理天下的丰富经验,而这些经验非在其位谋其政而不能得,因此,我们推断许由当是一个部落或方国德才兼备的酋长,正是禅让君主的合适人选,这样来理解尧让天下于许由方可顺通无碍。尧舜时期处于我国传说中的英雄时代,是我国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国家形态为城邦国家基础上结成的方国军事联盟。《汉书·地理志》云:“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左传·哀公七年》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吕氏春秋·用民篇》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由此可知,五帝时代,即传说中的英雄时代是万国林立的时代。关于这一点,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都是明证。我们推测,在这众多方国中,许由正是其中一个方国或称之为部落的酋长,这个部落我们称之谓许部落,因为许由贤德而有才干,长于治国安邦之道,藉此成为尧舜的老师。所以《路史·后记十》注引《帝王世纪》云:“许由,诸侯,尧师臣也。”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为当时一方诸侯,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许由(伯夷)的封国在许昌
《国语·周语》云共公、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 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率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福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这里所说的“克厌帝心”之帝当为帝舜,因禹治水有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叫“姒”,氏叫“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赐姓叫“姜”,氏叫“有吕”。按《国语》的说法,四岳是在舜禅禹天下的同时,被封为侯国的。
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所以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许由)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答曰:在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其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在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圃有繁茂之意,《国语·周语》云:“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韦昭注:“圃,大也。 必有茂大之草以备财用也。”甫亦有大、繁茂之义。许字古作鄦、橆也是林木茂盛之义,甫与许音近义通,故亦可通用。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無侯、無地、無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無”即“鄦”,亦即“许”,無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鄦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鄦条下云:“鄦,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鄦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卜辞中的無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鄦”与商代的“無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無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其三,《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 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二个国家。 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 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倒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伯夷即许由因治水有功被封的吕侯之国在今天的许昌市,这也证明清·宋翔凤所谓“伯夷封许,故曰许由”的观点是正确的。《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亦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或曰姜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这一点还可以从一篇元代的许姓族谱中得到印证:
许氏《元至辛酉年谱序》云:许氏“系出炎帝神农氏,其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有德行,尧命为四岳,访闻异之,召为九州长,试可,将让以天下,由辞不敢受,隐于箕山。至周武王得天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得炎帝之后,太岳之孙文叔,封于许地,在颍川许昌,今许州是也。春秋时国小近于郑,郑图之以为俘邑。后附于楚,迁城父,又迁白羽,厥后国除,子孙以国为氏。其裔蔓延海宇,皆许州所自出也。”从这段谱序中不仅可以看出,炎帝、许由、文叔一脉相承,而且还可以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看出许由之名来源于许地,这与宋翔凤“伯夷封许,故曰许由”之说暗合,同时许昌作为许姓祖地的事实也昭然若揭。
许行战国(约前372—289),楚国,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
许娥汉朝(?—前8),昌邑 ,汉成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被逼服毒自杀。
许扬不详,不详,水利专家,曾修复鸿隙坡。
许褚不详,毫州,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故号曰虎痴
许攸汉末三国(?~204),南阳,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
许天正唐朝649—718,豫州汝阳,漳州第一任别驾,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
许浑不详,润州,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道宁不详,长安,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
许衡1209-1281,怀洲河内,中国十三世纪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天文学家
许孚远明朝1535-1604,浙江德清 ,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明朝1578-1623,吴县,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
许国明朝(1527年-1596),歙县,明代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许伯政(1700—1784),湖南巴陵 ,历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许鸿磐不详,山东济宁 ,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有《方舆考证》等
许宗扬不详,广西, ,太平军将领。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敬宗唐朝(592—672),唐,许敬宗,杭州,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许由尧帝时的高士
许偃春秋,晋国名臣
许异春秋,韩国相国
许历战国,赵国国尉
许猜汉朝,汉高祖功,封严侯
许盎汉朝,汉高祖功臣,柏至侯
许瘈汉朝,汉高祖功臣,宋子侯
许负秦末汉初,鸣雌亭侯,汉文帝义母,女神相
许昌汉朝,汉武帝宰相
许敬汉朝,汉顺帝宰相
许相汉朝,汉灵帝宰相
许栩汉朝,汉桓帝宰相
许训汉朝,汉灵帝宰相
许杨西汉末年,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修復鸿隙坡
许平君汉朝,汉宣帝的皇后,汉元帝的母亲
许据汉朝,大司农,高阳许氏始祖
许劭东汉末年,名士,曾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慎东汉,文字学家,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慈三国,蜀国太傅
许靖三国,蜀国司徒
许允三国,曹魏名士
许逊晋代,著名道士,道教净明道尊奉的祖师
许询晋代,文学家
许忠节南北朝,北齐宰相
许季良南北朝,北齐宰相
许且唐代,状元
许圉师高宗时期贤相
许萱唐朝,李白的妻子
许远唐朝,唐玄宗时任睢阳太守,安禄山叛变之时,与张巡死守
许德勋五代,楚国宰相
许玄彻肖梁政权燕王
许将北宋,状元
许安世北宋,状元
许思纯北宋,状元
许景衡北宋,大臣,著名政治家,诗人
许诺南宋,宰相
许叔微南宋,著名中医学家,著有《伤感百症歌》等等,被后世尊為经方派的代表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
许有壬元朝,宰相,大学士
许从宗元朝,大臣,大学士
许师敬元朝,一生仕元,三居相位
许国桢元朝,大臣,大学士,蓟国公
许宸元朝,大臣,赵国公
许观明朝,文状元
许泰明朝,武状元
许瑗明朝,大中大夫,轻车都尉,高阳郡侯
许进明朝,大臣,吏部尚书
许诰明朝,大臣,户部尚书,许进子
许赞明朝,大臣,吏部尚书,许进子
许论明朝,大臣,兵部尚书,许进子
许彬明朝,内阁首辅
许仲琳明朝,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
许庚身清朝,军机大臣
许乃普清朝,大臣,吏部尚书
许应骙清朝,大臣,礼部尚书,闽浙总督兼福州将军署理船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