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名姜信。
许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地当今河南许昌,其开国君主是文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许国自周初立国后,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兴盛期。衰败期、流亡消亡期。
许国自周初立国至平王东迁,这一时期是其兴盛期,曾经“霸于中国”,《史记·补三皇本纪》:“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到西周末年,许甚至参予了周平王东迁之事,操纵周朝政治,《竹书纪年》载:“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周平王时期正是许国的鼎盛时期,此时许国疆域广大,“由甫田而南至今之尉氏与向国接壤,又南历洧川、长葛而至许昌,为许之北土。以今地言之,则北讫中牟,南抵上蔡,俨然为东诸侯之最,故能上匡王室,入柄钧衡。”
从鲁隐公八年(前715)郑国得到甫田,国力大增之后,许国便开始衰败起来,三年之后,即鲁隐公十一年(前712),郑庄公便联合齐鲁军队进入许都,许庄公逃往卫国,郑庄公让许大夫百里奉许庄公之弟许叔居于许都东部,派郑将公孙获率兵驻扎在许都西部。从此许国受制于郑国,急剧衰落。以后齐、楚、宋、晋强盛,相互争霸,许、郑是交争的中心地带,几乎无年不遭兵祸,不得不依附于大国以求生存。公元前665年夏,郑又侵许,此时齐桓公称霸,故许依附于齐。由于许依齐敌楚,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围许救郑,许惧楚,便听从蔡穆侯的劝告,到武城(今河南南阳北)自缚双手,口衔玉壁,大夫穿着孝服,士人抬着棺材拜见楚王求和,才免亡国之祸。后来许又投靠了齐。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宋襄公趁机称霸,许又倒向宋。后宋襄公被楚打败受伤而死,许被迫转附楚国。此后晋文公称霸,晋、郑、陈联军伐许,许只得倒向晋。以后晋、楚霸业中衰,郑国趁机多次伐许,夺取了许国大片领土,许国日益衰微,只得又投向楚国。这一时期,许国挣扎于大国势力的漩涡中,委屈求全,苟延残喘。
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许灵公被郑国逼迫迁于叶地始,许国进入流亡消亡期。此后许国成了流亡政府,沦为楚的附庸国,命运掌握在楚国手里,被随意迁徙,许人颠沛流离,十分悲惨。《左传》昭公九年(前533)载:“楚迁许干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夷在今安徽亳县西。四年之后,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荆即楚国本土,并于此年复迁许于叶。仅仅五年之后,“楚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定公四年(前506),楚又迫使许“迁于容城”,容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约30里。两年后,郑趁楚被吴击败无力北顾之机,派大将游速伐许,俘虏许男斯而归,“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定公)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灭许,因楚败也”。按《左传》所言,许为郑所灭,时当公元前504年,灭许于容城,即今之河南鲁山县。而哀公元年(前494)“春王正月,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杜预注曰:“定六年,郑灭许,此复见者,盖楚封之。”杜预《春秋世族谱》序列许国世次,在许男斯后还列有元公成,应当是郑灭许后,楚又封元公成为许男。《春秋世族谱》还云:“元公子结元年,获鳞之岁也,当战国初,结为楚所灭也。”准此,则许为楚封后又延续二代:元公成及其子结,终为楚灭。《汉书·地理志》亦云:“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许在被郑灭之后,已名存实亡,因此,说郑灭许也罢,说楚灭许也罢,都说得通。若按郑灭许,则许国灭亡于公元前504年,若按楚灭许,则许国灭亡于获麟之岁的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而《左传》中有楚臣许堰、许伯均见于鲁宣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97年,许人许围见于鲁昭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29年,既云许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为什么早在许国灭国之前就有许姓人许偃、许伯、许围见于《左传》,更何况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以国为氏,许国灭国时当有一大批许人为纪念故国而以许为姓,但这只是许姓人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