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诗词

1

《西湖》

舞凤翔龙拱帝城,秀涵积水驻川灵。
青山楼观排云出,画舫笙歌隔柳听。
展开全文

2

《句》

清朝富贵利名在,结发夫妻日月长。

3

《汲水诗》

汲水佳人立晓风,青丝辗尽辘轳空。
银瓶触破残妆影,零乱桃花满井红。

4

《诗三首》

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
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才郎怀袖中。

5

《诗三首》

金珠富贵吾家事,常渴佳期乃寂寥。
偶用至诚求雅合,良媒未必胜红绡。

6

《诗三首》

门前画戟寻常设,堂上犀簪取次看。
最是恼人情乱处,凤凰楼上月华寒。

7

《书红帕》

囊香著郎衣,经绡著郎手。
此意不及绡,共郎永长久。

8

《挽公择兄》

久历金门贵,未酬黄屋知。
如闻天禄客,抱恨作铭时。

9

《书怀》

门对云霄碧玉流,数声渔笛一江秋。
衡阳雁断楚天阔,几度潮来问故舟。

10

《桃华》

细雨春寒江上时,小桃欹树出疏篱。
从教一簇开无主,终不留题崔护诗。

唐末,正处五代之时,时局不稳,战乱时发,皇权崩溃在即,皇族后裔大批渡江南迁,流向江西、浙江、江苏、皖南、湖南、福建、广东等处。唐皇宗室昭王汭后裔流向昌水、歙州、祁门(今属江西、安徽 “三田”地区)等地。

据乾隆三十年《三田李氏宗谱》记:“唐宣宗李忱第九子昭王李汭,汭生三子,嫡僼,次佑为饶州刺史,季为佯。”

《古黟风物辑存》记:“唐末黄巢起义,社会板荡,唐昭王季子李佯避乱,改名京,迁徙歙之黄墩,后居浮梁界田。”李京生三子,长子仲皋、次子仲安、季子仲亨。

李京长子仲皋生三子,长子德鹏、迁祁门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严田。三子德鸿,守旧不迁,仍居界田。李京次子仲安生三子(德新、德宗、德宜),李京三子仲亨生二子(德荣、德辉) 。延至宋元时期,这三支李姓已是枝繁叶茂,史称“三田李氏”。“三田李氏”宗谱引序,此李望出陇西 。唐末宋初,“三田李氏” 首迁今赣、徽交界大山深处,分地而居。宋室南渡时,部分宗族又从赣、徽迁徙异地而居。

根据笔者查阅的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李氏《南徙事略》、《家世源流》、浮梁“三田”宗谱序、奕村“三田”宗谱引等史料,避乱流落到赣、徽“三田”一带的正是昭王汭后裔李佯(京公)一支宗族。

丹徒李氏始祖源流开沙

唐宋时期已形成的开沙,是一片冲积沙洲,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吸引了大批宋室南渡人员迁居开沙。据明崇祯三年李蔚纂《开沙志》记﹕开沙,古时以丹徒、京口、润州等名著称,原是镇江城东北长江中最大,最古老的沙洲,包括开沙、藤料沙两大沙洲,西起焦山江滩,东至圌山脚下,宽达30-40华里,长达60余华里”。

至明清时期,由于长江江潮肆虐,冲积沉淀的沙洲,地基松软,堤岸经受不住江水昼夜浸泡、洗刷,常年坍江不断。经古水文专家测定,长江水道流经镇江段呈90°转弯时,河床不稳定,江中沙洲也不断坍涨,开沙故址也最终坍没江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了一部1917年续修的《丹徒李氏家乘》,其中记载:宋室南渡,丹徒李氏宗室源自徽州白岳(今属黄山市歙县、祁门县),迁至润州开沙,历世至凤,时逢沙洲坍没,支祖凤公,字鸣岐,又迁城北九里街。由于三世高祖天一公以族事株连,家财罄尽,饮恨过世。四世曾祖仰桥公发愤起家,始相宅在城东的梳儿巷,后又定居于城南的下河头。



11
0.1053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