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名人:

    李耳(前571—前471),道家学派创始人,,即老子,别称太上老君,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共81章。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李世民(598--649),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清照(1084—约1156),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轶事: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为了国家的前途,也为了自身的安全,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
       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编撰《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堂。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同时,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往长安途中都没于黄河,剩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其中就藏书二十多万卷;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云,于是令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史学方面,太宗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635),唐朝开国皇帝。他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义,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李渊、李世民父子对农民起义军首领或割据势力,用招降或武力消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如河北起义军之窦建德、刘黑闼,江淮起义军的辅公祏相继被杀,杜伏威、郭子和和瓦岗军的徐世勣则投降。地方割据势力如河南的李密、陇右的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西的李轨、巴陵的萧铣、兖州的徐圆朗、沧州的高开道、幽州的罗艺等相继败死。至贞观二年(628年),中国重新统一。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帝。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陇西成纪人,为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公元400—416年在位),汉前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历位郡守。祖父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亡,暠遗腹而生。暠少而好学,性忱敏宽和,通涉经史,犹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甞与吕光太史令郭黁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必有国土之分。家有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吕光末,京兆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为沙洲刺史,以昭王为效谷令。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洲治中敦煌索仙等以昭王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昭王起初有些为难,正逢宋繇仕于段业,告归敦煌,对昭王说:『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额驹今已生矣。』昭王乃从之。不久进号冠军,称藩于段业。段业以昭王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昭王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昭王乃赦其境内,建年号为庚子,追尊祖弇曰涼简公,大开霸府,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备置僚宷。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昭王改元为建初,谓群僚曰:『昔河右分崩,群豪竞起,吾以寡德为众贤所推,何尝不忘寝与食,思济黎庶。故前遣母弟繇率云骑,东殄不庭。军之所至,莫不宾下,今惟蒙逊鸱跱一城,自张掖巴东,晋之遗黎虽为戎虏所制,至于向义思风,过于殷人之望西伯。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诸君以为如何?』张邈赞成其议。
       昭王既迁酒泉,乃敦劝稼穑。群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昭王许之。于是使儒林祭酒刘彦明为文,刻石颂德。
       昭王玄盛以安帝隆安四年立(公元400年),享国一十六年,享年六十七岁,国人上谥曰武昭王,墓曰建世陵,庙号太祖。史臣赞曰:『武昭英睿,忠勇霸世。王室虽微,乃诚无替。遗黎饮德,绝壤沾惠。积祉丕甚,克昌来裔。』

       李广(公元前184-前118年)陇西成纪(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名将、顿丘房李氏之祖。好骑射,以骁勇善战称著。汉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与从弟李蔡从军对匈奴作战,以反击匈奴有功,升任郎官、武骑常侍。汉景帝在位时(前156—141年),吴楚诸王反,李广从太尉周亚夫平叛,从此扬名军中,升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调任卫尉,继迁右北平太守。在职期间,励精图治,屡破匈奴,使敌数年不敢犯境,人称之为『飞将军』。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奉命随大将军卫青入漠北击匈奴,因失道被责,自刎于军中。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亦莫不流泣。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平生未得封侯,故后世多为其而鸣屈焉。相传曾著《射法》二篇,早佚。《史记》卷一百O九、《汉书》卷五十四有传。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崇(公元前375—前314年),字定国、伯祐,苦县(徙陇西)人,杰出思想家,陇西房李氏宗祖。曾求学于孔子弟子子夏,隐而不仕。秦昭襄王在位时(前306—251年),承袭父爵,代为陇西郡守加南郑公,遂居陇西,为陇西李氏之始祖,其支裔遍及陇、蜀、秦、晋、苏、皖、桂、闽、台等省,并由兹延布海外,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称。《史记·秦本纪》及《族谱》有载。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约公元前470年),字伯阳,名聃,又名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李利贞(约公元前1069—前992年),殷(今属河南)人,原名理利贞,李氏得姓始祖。据史书记载:李氏源于颛顼帝高阳氏,系出皋陶(字庭坚)。唐尧之时,皋陶执掌刑狱,任『理官』,此后子孙世袭其职,故以官命族,为『理』氏。商代末年(前1046年),纣王无道,中吴伯理徵(字德灵)时任理官,忠心耿耿,冒死切谏,忤逆昏旨,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牯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皋陶(约公元前2280—约前2170年),名庭坚,字聩,颛顼帝与邹屠皇后第七个儿子(据《旧志》、《左传》)。舜、禹时期的士,士师,大理官,即司法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春秋·元命里》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虞书·尚书》载:『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另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皋陶传说为虞舜时的司法官,皋城(今安徽六安)人,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偃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因次子仲甄封六,皋陶被尊为古六安国始祖。还有一说是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
       古籍载:皋陶有三子。长伯翳(伯益)能驯鸟兽,事虞,食于赢;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东曲阜西),偃后俱食于楚。皋陶卒后其长子伯翳封于赢秦,而威震四海的秦始皇赢政乃皋陶长子之后;皋陶之后伯益原是舜的畜马官,因养马有功被赐于『赢』姓。周孝王时,伯益之后又因养牲口被封『秦邑』,号称『秦赢』。伯益后裔造父,周穆王时造父取骥之乘匹献穆王,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赵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古造父之邑,赵姓始祖。次子,事夏,后封于六安。而英、六等姓为皋陶少子后,偃姓后逐渐迁于楚。舒、徐、阮、江、黄、叶等姓均为皋陶后裔。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明朝万历元年(1573 ) 4 月,麻城李家坝李氏第十三世孙李长庚诞生了。坝上李氏一直是麻城望族,科名显赫。至第九世正芳、十世瀞、十一世文样,祖孙三代进士,士林传为佳话。至第十二代,宠堂兄弟,又双双中进士,真是风光无限。然而真正让坝上李氏增光生色的,还当数李长庚。
李长庚是李宠的嫡孙,表字酉卿,号孟白。也许是家学渊源吧,长庚从小就灵颖异常,万历十九年(1591 )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 )中进士。
李长庚仕途顺畅。初任户部主事,不久升任江西左、右布政使,再升顺天府尹。万历四十七年(1619 ) ,升户部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天启二年(1622 )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次年改户部尚书。崇祯元年( 1628 )任工部尚书。崇祯五年(1632 )接替闵洪学任吏部尚书,成为“大冢宰”。直到崇祯七年(1634 ) 八月,李长庚因直言进谏,得罪崇祯皇帝,被革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
李长庚所处的年代,正是朱明王朝气数将尽、垂死挣扎直至灭亡的时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 ,明、清首开战端。历时26 年,经历八次大战,至明朝灭亡前夕,山海关外已尽归于清。从明天启七年(1627 )开始,陕北农民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相继起义,经十七年血战,李自成人北京,大明王朝覆亡。在这样的末世为官,一般人难有作为,且随时有触霉头、丢性命的危险。在崇祯做皇帝的十七年间,先后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十七个刑部尚书,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十一人,各地巡抚被斩杀十一人,可见当时做官是多么不容易。可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李长庚先后任“四部尚书”,最后虽遭“削籍”的处分,还总算是落了个全身而退。
奥秘何在?
一是他办事干练,是位能臣。
早在他初人仕途的时候,便已显示出超强的行政才能。万历四十四年(1616 ) ,李长庚任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当时山东连年受灾,饥民载途,哀鸿遍野;盗贼蜂起,各立山头,聚众焚劫:一省陷于动乱之中。李长庚到任,一方面传檄安民,发粮娠灾,一方面带兵剿匪,平定地方。数月之间,先后擒获各处头目张国柱、周尧德、张计绪、张文朗等人,并安抚余党,劝其归家各安生计。山东于是渐趋平静。
万历四十六年(1618) ,明、清战争爆发,军需物资的供给成为头等大事。户部提议经登州、莱州,从海上航运。李长庚认为线路太长,耗时太久,运输成本过高。进而经过计算,提出具体的运输线:从登州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凹,再经中岛、长行岛抵达北信口,再经兔儿岛至深井,抵达盖州,水道全长一百二十里,到达娘娘宫;然后通过陆地运输,到广宁是一百八十里,到辽阳是一百六十里。这样算下来,每石物资的运输成本是一两银子。户部经过讨论,认为他的提议很好,照准执行。由于李长庚表现出非凡的理财和办实事的能力,第二年,朝廷专门在户部增设一个侍郎兼金都御史的职位,驻扎天津,负责督办辽东的粮晌,由李长庚担任。李长庚到任后,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向万历皇帝提出“造淮船、通津路、议牛车、酌海道、截帮运、议钱法、设按臣、开事例、严海防”九件急事,确保了辽东粮晌的供给。
二是他关心民生,是位仁臣。
在民末战乱频仍、灾害频发的年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李长庚作为地方官,总是用一顺悲悯的心对待老百姓,《明史》称他“所在励清操”“尽心荒政,民赖以苏。”
万历四十三年(1615 ) ,李长庚由江西右布政改任顺天府尹。顺天府的管辖区域是北京地区,顺天府尹就是北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虽然是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差事,但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 )以来,北京地区几乎是年年遭灾,不是水灾就是旱灾,人民赤贫。恰在李长庚受命的那一年,京师再遭大旱,从三月以后,七个月中没下一场雨,夏粮无收,秋种误期。李长庚在赴任途中,“四顾田园,杳无青草,穷檐寰堵,不见饮烟”,“流离满前,呼号盈耳”。他十分心痛,十分焦急,接连向崇祯皇帝上了三道奏折,请求皇帝开恩:煮粥、平粜。他要求,在京城设八座粥厂,城内设六座,城外设二座,煮粥赈济最贫困的饥民;从京仓中拨粮四至五万石,以平价卖给次等贫困的灾民。其实国家每年都存有一笔用作周济孤老的粮食,现成的摆在那儿,但万历皇帝是个极爱财又极吝啬的人,舍不得将这些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李长庚心急如焚,连上三折,颂圣德,譬往事,陈民情,说利害。他说:从今冬到明春,正是风雪严寒之际,青黄不接之时,饥民将拆屋当柴,挖草为食,度日如年;这些人可都是国家的赤子啊,我们于心何忍!他说:近十年来,京畿多次遭逢水灾早灾,都是靠皇上施恩救济,百姓才得以活命;这次皇上又亲自求雨,恩泽深厚。他说:京师重地,饥民环集,很容易激成变乱,实在令人担忧啊!读着李长庚的这些奏折,就仿佛他将一颗优国优民的心敞开来呈献在你的面前,确实令人感动!就是在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的坚持下,吝啬的万历皇帝终于颁旨:京师五城分厂煮粥、平粜。《明通鉴》在记载这一事件之后,写道:“顺天府尹李长庚请之也。”
三是他不结党营私,是个直臣。
宦官专权和党派之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锢疾,明朝尤其严重。结党的人大抵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帮派利益、个人利益。所以作为皇帝,对党派有时喜欢,有时痛恨,于是结党的人有时得意,有时倒霉。李长庚为人正直,一是一,二是二,以国家利益为重,就像林则徐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在督办辽晌的时候,看到国家粮晌匾乏,很着急。当时全国一年的税收,米麦、银两及各种物资加在一起,折价是一千四百六十一万多两银子,其中六百万入了皇帝的私人仓库(内府)。这六百万中,有粮食(也称“籽粒”、“本色”,还有银子(“金花”,更有大量丝绸、布帛、茶叶、油漆、蜡、染料等物资(与银两通称“折色”)。这些物资进了内府一放多年,大多放烂了。于是李长庚建议:一年之内,各地赋税只交粮食和银两,不交物资,陕西羊绒、江浙布帛的定点生产也都暂停一年,以救国家之急。这实质就是说,让老百姓少上点贡品,多交点钱粮,再把这多交的钱粮借给国家应急。这应该说是个好主意,可爱财的万历皇帝听了很不高兴,拉下脸来说:内府的东西怎么能借?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一句话将李长庚的正确意见给否决了。
但李长庚耿介的为官品格没有改。崇祯皇帝初即位的时候,收拾了宦官魏忠贤,且限制宦官参政,很有一番振兴的样子。但没过几年,他也像他的历任老祖宗一样,偏爱起宦官来,宦官干政的现象卷土重来。崇祯六年二月,修撰陈于泰上疏批评时弊。虽然陈于泰配这道折子与当时正在较劲的“周(延儒)温(仍仁)党争”有关,但这是朝臣行使权力的正竺方式。但这时被战局弄得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并且一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已经不爱听批评意见了。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王坤摸透了皇上的心思,秉承温体仁的旨意,跳出来大肆攻击陈于泰,语言放肆,还牵涉到内阁首辅周延儒。这是典型的宦官干政,是违背朝廷制度的,但皇帝却不加制止。时任吏部尚书的李长庚没有沉默。他发动一班重臣联名上书。他在上书中说:“皇上你博览古今,可曾见到过宦官弹劫朝廷大臣的先例?这种现象如不制止,从今以后,大臣们恐怕都会噤若寒蝉。这难道是盛世所应该出现的现象吗?我们请求皇上罢免我们的职务,因为我们实在不能坐视宦官弹幼阁臣这种恶劣的先例。这种先例一开将祸害无穷,并成为后人评说今天这段历史的话柄。”这一番话一出来,是大大地得罪了崇祯皇帝;到第二年八月,找了些由头,将李长庚“削籍”。所谓“削籍”,不仅是撤职,而且是彻底地开除公职。
李长庚被“削籍”,表面上看是得罪了皇帝,实质上是得罪了权臣。权臣者谁?他就是温体仁。崇祯即位后,先后用周延儒、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周、温二人,在官修《明史》中都被列人“奸臣”序列。开始,二人为能进入内阁,狼狈为奸,共同攻汗人阁呼声很高的钱谦益,终于达成双双进人内阁的目的。崇祯三年九月,周延儒成为首辅,温体仁表面对他曲意逢迎,背后却已开始策划如何取而代之,并且终于在祟祯六年将周延儒排挤出局,自己登上首辅的宝座。周延儒的特点是“庸弩,无材略,且性贪”,就是说才能平庸且贪婪。而温体仁就不仅仅如此了,他是一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他“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他要是想推荐谁当干部,就偷偷指派别人先推荐,然后自己再跟在后面推荐;他要是想打击哪个干部,表面上装得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偶尔挑点皇帝不喜欢的事说一下,让皇上生气,从而达到打倒政敌的目的。他用干部,不讲德才,专拣听话的提拔;他甚至还有意提拔重用才能平庸的干部,用他们的平庸来衬托自己的“优异”,以确保自己被皇帝宠幸的地位。在这样的官场,李长庚当然不被看好。《明史》评价李长庚:“不植党援,与温体仁不甚合。”所以他的被“削籍”是必然的。但“削籍”而不至于丧命,又得益于他的“不植党援”。因为从表面看,崇祯皇帝一生对下属结党是最最深恶痛绝的,尽管从周延儒到温体仁,朋党之争一直没有中断过。
能臣、仁臣、直臣,这是官场中的李长庚;而在乡里,他则是个毫无官架子的忠厚长者。《麻城县志》为我们记录了两则关于他的小故事,从中可以窥见他宽厚的性格。一则记的是,李长庚在外地做官的时候,一个人冒充他座师的儿子去见他。李长庚热情地接待他,可他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过了几天,他座师的儿子真的来了,他才知道前面那个是假的。过一会儿,那个假的又来提要求,李长庚不急不躁,只是缓缓地说:“你所冒名的我的这位兄长,昨天亲自到我这儿来了,现在就住在馆舍中。”那个假的听了这话,赶忙溜之大吉。另一则记的是,麻城因为读书人多,在外面教书的也多。有一个姓李的书生,在汝宁、光州、固始一带教书,自称是李长庚的侄儿。当时李长庚任户部侍郎,在地方上名气很大,于是这“李先生”自然受到雇主们极大的尊重。后来李长庚请假回家,将要途经光州,当地人传得沸沸扬扬。雇主对“李先生”说:“你的叔父荣归,经过这里,你一定要当面迎接吧?”李先生嘴里说“是”,可心里打鼓,因为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位“大人物”。但不见就太丢面子,而且今后也不能在这一带混了。万般无奈,他壮起胆子,揣着自己的名帖,前往拜见,并如实说明自己冒充侄儿的实情。李长庚觉得年轻人读书谋事不容易,欣然接受了这个“侄儿”,还亲自到他的学馆看望雇主。从此以后,这个“李先生”不仅书教得好,而且学间一天天进步,成为一个受到广泛敬重的读书人。
晚年家居的李长庚,自号西有道人,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建别墅于县城小西门外,题.倾“衡门第”。所谓“衡门”,就是“横木为门”指极简陋的房屋。李长庚所建的“衡门第”是不是很简陋,现在已无法得知,唯一能知的是它确乎是一处极佳的读书场所。《麻城县志》记衡门第只有一言:“其子李春潮读书其中。”房中有阁楼,藏书于楼上,读书于楼下,则是晚年李长庚的最大爱好。他终日手不释卷,不仅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还对佛教、道教、占卜等学问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小行草书写得特别好,还擅长绘画,最拿手的是画花鸟。
崇祯十四年(1641) ,李长庚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夫人梅氏是梅之焕的女儿,生一子,名春潮。另娶姜氏,生一子,名春泓。
11
0.123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