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1.jpg

简介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李氏大宗祠筹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李火德后裔、福建省永定县举人李梦兰倡议兴建,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内设有大厅3间、客厅26间、住房104间。祠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墙,成“回”字形,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另外四孔大门,东西两边各两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形排开,甚为壮观。大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皇封“恩荣”(系清道光皇帝所赐)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大门两旁石柱外侧刻有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写有宋朝宰相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忠孝仁义,字体刚劲有力,均畅宏泽。前坪宽展,坪外有一口池塘。


建筑特色

“李氏大宗祠”结构严谨,完整无缺,立体感强,气势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称一绝。其造型结构为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总祠外围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属土楼与“洋”楼的混合体,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前、中、后三厅属柱梁式框架建筑,仅用十一对巨型石柱就把整个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为现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具有房间多占地少的空间科学意识和周易学的风水景观建筑特点,在这千亩平川的田野中间,形同建造在一张大网上的“蜘蛛”,远山近水,山环水抱,具有名祠古刹的景观。

2011072118002687800.jpg

蚬西李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高要市蚬岗村村西,坐东向西。该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占地1.2亩,三厅两回廊,中、后堂八根栋梁及屏风均以坤甸木构建,门墙以水磨青砖筑砌,花岗岩梁柱,雕梁画栋,两边墙首各镶嵌砖雕吉祥图案,墙檐站立着两只貔貅,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恢宏大器;门前还有一个花岗岩地板的碑台,两座桅杆夹分立两边,这是为族人金榜题名,树碑荣耀之处,十分气派。此后,随着宗枝延绵,人口增多,陆续建起了李氏第一宗祠(大房祖祠)、梓庄李公祠(二房祖祠)、莲塘李公祠(三房祖祠)、敦本李公祠、穗谷李公祠、思诚李公祠、诗福李公祠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祠堂。

2004年农历八月志十月大修。大修后的李氏大宗祠,保留了清代南方祠堂建筑的特色与风格。该祠为三开间,三进深,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头进为11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两柱,内木柱,外石柱。乳栿、搭牵上雕有人物画,并漆上金黄色。用灰白色的石英石作门额和门框及墙群,门额上阴雕“李氏大宗祠”五个天蓝色大字,与石门额之上的墙头画以及檐口板上的金黄色兰花、红色桂花相互辉映,极为美观。两次间的石月梁上各有一只石狮子承托着白石斗拱,斗拱中央处分别漆红色的“福”、“寿”字样,这一独特的装饰极为少见。大门后为木屏风门,门头上镶嵌着“奉训大夫”和“御前侍卫”两块牌匾,牌匾为红底金字,周边有金黄色的四龙戏珠图。屏风北面挂着“文魁”和“岁进士”两块红底金字木牌匾。屏风南面挂着两块红底金字的“武魁”木牌匾。二进为天井。三进为十四架椽屋,屋壁墙头和头进一样,画满60厘米高的墙头画及诗词。由此可见该宗祠是文武全才的望族,大显“长者”风范。

李自成墓.jpg

简介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墓坐落在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1928年,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碑。

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

0.0974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