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本出自己姓,系颛顼高阳氏之苗裔,昆吾之遗泽。于夏时,太康失国。有名平者,佐少康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为司马。秦末,有温疥者,随汉高征伐有功,封惸侯,其孙温何,始居太原,定家祁县。历四百年,子孙繁茂,终成大族。有温恕,仕汉涿郡太守。恕子恢,仕魏扬州凉州刺史。恢子恭,仕魏济南太守。恭子羡,仕晋司徒。恭子襜,仕晋河东太守。襜子峤,逢北方胡乱,奉司空刘琨命往金陵劝进,后至大将军,忠勤王事,今赣省温姓,多其后裔。

温氏于汉末得效明主,并精达事机,威恩兼著,肃齐万里,故能五世仕宦两千石,六龙才学名播海内,联姻者莫不门显清贵,故成天下门阀。因世居太原,故号太原温氏。

时值永嘉南渡,温氏除峤公南渡,余皆筑邬堡于太原,保境安民,后两百载惟族姓留于史册,人物则不显于世。后天下渐定,有温裕者,仕北魏太中大夫。子君悠,仕齐文林郎。君悠子,即大雅、大临、大有,俱仕隋帝父子,后见海内沸腾,遂居家耕读。

唐高祖渊镇太原,延聘兄弟三人于大将军幕府,及后誓师,立殊勋于左右。武德至贞观间,大雅居礼部尚书、大临累官中书令、大有仕中书侍郎,兄弟俱居相位,并封公侯

《温大雅传》云:初,温氏、颜氏在隋,思鲁与大雅俱仕东宫,愍楚、彦博同直内史省,游秦、大有典校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温氏以职显于唐。颜者,琅琊颜氏也。温者,太原温氏也。安史乱起,颜氏真卿亦与温氏辅国守真定,此事暂不表。

有唐三百载,温氏人物风华,冠冕不绝。尚主仕宰,刺州典阁。虽不及崔卢郑李,亦比肩裴韦柳薛。究其缘由,实乃其魏晋旧家,门风蔚然,六龙三彦,世泽其长。居家则文章学业,仕官则忠信勤政。自夏及唐,惟见昭义著于史册,未有恶名流于朝野。岂既祖德厚远、遗泽绵延,亦乃后辈勤勉、不辱家门。

唐季播乱,温氏人物愈盛。有温庭筠者,开一代词风。温造历迁淮南河阳节度,世推高节,卒礼部尚书。弟邈、逊才华高绝,虑天地不靖、朝纲不举,不仕,世人皆称温先生。造子璋,仕京兆尹。后朱温僭越,有温鸾抗争殉节。

五代离乱,武夫弄权。门阀不仕,衰宗落谱。温氏先辈有避乱迁居江南者,亦有留恋故土而留北者。及后宋辽相争、女真掳掠、蒙元南下,战乱愈甚,河东愈贫,致族人亦寡。惟子孙奋争于故地,开荒于陇亩,以飨果腹矣。

太原温氏河曲房之先祖何人,已不可考。盖因唐季至今,已历千二百年,其间刀戈四起,失却天时、不得地利,则人和亦不可求也。其先门阀风流之人物,早成昔日之绝响。后辈绵延渺渺之子孙,皆为乡野耕作之农夫。既绝文脉,何来谱序。天赐一岁之良景,得收半仓之粮谷,已是大幸,何敢妄言其他。

惟我先祖,未知何时离祁县,或数世辗转,后居河曲县赤泥焉村。清乾隆年间,有单寨乡王姓老者,行商病于赤泥焉。得温姓老者留宿请医,病渐愈。王姓老者念其恩,遂嫁女于温家子,二老者结为亲家。王老曰:单寨其南十里,有良田数百,惜无人耕,尽皆荒芜,何不往?温家闻其言,皆曰善。温家子遂携王家女,往单寨南十里开荒力耕。后数载,二人春来单寨,秋回赤泥,家境渐富,并育有一子,名光月。光月及长,娶妻生子亦来往于单寨赤泥间。温氏开荒已历两世数十年,田地渐多,家业渐盛,来往两地已多不便,遂光月举家迁往单寨南,建村曰:文武坡。温公光月,即我族高祖,其妻赵氏,即高祖母。其时已乾隆四十年矣。

自是,先祖代居文武坡,春耕秋收,兼习学业。光月公曾孙,有才数人。温公怀玉,相茂公长孙。习风水堪舆,寻龙点穴。温公怀旺,相财公次孙。博通经史、综览百家、兼晓释老。工书隶,善诗文。我族第六世,生逢乱世。从军保国者十数人,归家者二三人而已,热血洒于祖国山河。至我辈,已第九世矣。

温氏自得姓至今约三千九百余载,自贵族至门阀而黎明,既得显宦、亦历离难。惶惶数千载转瞬而过,惟愿我辈勿忘先祖荣显,当以其功业文章道德信义相守望。亦勿忘先辈离难,当惜其披荆斩棘陇亩尺寸开拓之家园。我辈及其后当甚勉之。


0.0974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