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孙氏自八世起派辈字序为;“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家族世系:孙鉴——孙相——孙节——孙楼——孙明武(1609—1663)——孙枝兰(1648—1721,庠生)——孙珩(1695—1780,附贡生)——孙士谦(1719——1781,太学生)——孙克伟(1761—1828,贡生)——孙崇祖(1795—1854)——孙家鼐(1827—1909)。
孙崇祖(1795—1854),克伟三子,字鼎叔,号巢云,又号岫亭。廪贡生,候选训导,署池州府学教谕,诰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配怀远林氏(1792—1873)。子五:家泽、家铎、家怿、家丞、家鼐。
孙家泽(1814—1846),字伯涛,道光十八年进士,礼部主事。
孙家铎(1815—1871)字振之,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口镇同知、瑞州府知府。
孙家怿(1821—1890)咸丰二年举人。刑部员外郎,奉天司行走,赏戴花翎。
孙家丞(1825—1878)字石筠,优廪生,浙江乐清县知县。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省 凤阳府寿州(今六安市寿县)人,晚清状元、政治家。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出湖北学政,升侍讲、侍读。入值上书房。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和同任光绪帝师。历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郎等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二十四年,慈禧与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废除新政,罢免翁同和,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帝后西行陕西,孙家鼐被启用为礼部尚书。还京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注重实学,并与张百熙等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开展教育改革。后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总责核定改革官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赏太子太傅。宣统元年,孙家鼐病逝,晋赠太傅,谥文正。《清史稿》有传。有《太傅孙文正公手书遗折稿》。

  

0.1547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