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迁徙到其他地方的原因
1、荥阳潘国的周边环境
潘国迁到荥阳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东虢国和郐国等国存在,《国语•郑语》中史伯所说的“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就是指这件事。
其中东虢国是文王同母亲弟弟虢叔的封国,在西周初期它和西虢是作为凭护京师的两个重要国家。《汉书•地理志》上有“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的记载。当时虢叔被封在一个叫“制”的地方,《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郡国志》上也有记载:“荥阳有虢亭,虢叔国。”东虢国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荥阳市境内,今荥阳市广武乡有“平城”,即东虢都邑。此地距安仁寨(安仁乡崇仁里[见浙江新安《潘氏宗谱》],又万安乡崇仁里)非常近。
虢国和郐国都是西周初年武王灭商后建立起来的诸侯国,时间要早于后来迁居于此的潘国。在一郡之内竟有数国并存,说明了当时的这些诸侯国级别较低,面积都不大,比如东虢为子男小国,潘国也当为同等级别。同时,也告诉我们它们之间必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2、潘国迁移他处的原因和时间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经过康王一朝之后,再也看不到毕公在周王朝中的身影,也就是说此后的历朝历代中,毕公一支逐渐衰落下去了,至于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
与其一同为周王朝建立立下巨功,被人们称为周初四圣的周公、召公,其后裔在周室各代中均有人出任宰辅。如在西周末年,曾出现了“周、( 周定公)召(召穆公虎)共和”这件大事。甚至到了东周末年,为了延续周公一脉,周考王还将其弟弟揭封为周桓公,建立了西周国。
与毕公一支衰落相反的是虢国,它的国君从文王朝开始,一直在王室任公卿。东虢国君曾任武王师,西虢国君更是在以后的各代中都是地位显赫,任公卿大夫。如穆王时的虢城公;夷王时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厉王时伐淮夷的虢仲;宣王时谏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幽王时败坏朝政的虢石父。后来,西虢由于不堪犬戎的骚扰,在宣王时东迁至今天的三门峡周围。今天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三门峡市湖滨区李家窑上阳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成周之前。1989年,三门峡市公安部门在侦破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盗墓案件中追缴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虢石(硕)父铜鬲二件和铜匿一件,就是西虢东迁的有力证明。
虽然,由于幽王时,虢石父乱政,在平王继位这件大事上,制造了很大麻烦,如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而虢公翰却另立王子余臣于携,形成两王并立的局面,时间长达十余年。后来还是在晋文侯的支持下,才消灭了余臣,稳定了周平王的统治。因此,周平王非常讨厌虢公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朝中都没有给虢国国君地位。但是,到了平王晚期(公元前720年),虢公忌父还是取得了平王的信任,并一度有意擢升虢公,来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造成了郑庄公对平王的怨恨,逼迫周平王赶忙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这件事为“周郑交质”。在桓王时,甚至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使周与郑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桓王五年,还是恢复了虢公忌父在周朝里的卿士地位,并成为朝中的权臣。惠王时,虢公曾一度和郑公一起攻杀王穨,恢复了惠王的帝位。由此,可见虢国势力和影响力之强大。
此时的东虢早已经被郑国吞并,因此,这时的虢君是曾经反对过平王的西虢国君。由于其被周王宠信,地位显赫,因此出现了“虢叔恃势”局面。
而郐国也延续到了平王东迁的春秋时期,其国君在周室中任卿仕,恨得周王的宠幸。这就对潘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在此强力挤压下,作为早已失势的毕公后代的潘国,在此生存显然已经非常困难了,因此,外迁避险已经成了它唯一的选择。
尤其是后来,这里又迁来了一个强大的郑国,由于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幼子,曾经辅佐周幽王,并为国难而死。其继任者郑武公,护驾平王有功,所以,深的平王的信任,郑武公在平王一朝中地位显赫,势力发展极快,不久,他就出兵灭了郐国和东虢,将其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了。
而史料中并没有他灭潘国的记载,这就说明了潘国早在郑国东迁之前已经搬离了这个是非之地了。而郑武公灭郐和东虢的时间是在周平王四年,即平王迁到洛阳不久的公元前767年,所以潘国在荥阳存在时间的最晚年份也要早于公元前7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