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3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1位。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晋景公,名叫姬獳,亦名姬据,公元前599~前581年在位。
晋景公即位之后,立即为保持晋国的春秋霸主地位,多次与其他诸侯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其中著名的有:
晋楚两国之间的“颖北之战”(晋景公元年,楚庄王熊侣十四年,公元前599年);
晋楚两国之间的“邲之战”(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7年);
晋狄之间的“抗赤狄之战”(晋景公四年,公元前596年);
晋郑两国之间的“攻郑之战”(晋景公五年,郑襄公姬子坚十年,公元前595年);
晋秦两国之间的“辅氏之战”(晋景公六年,秦桓公赢荣十年,公元前594年);
晋狄之间的“灭赤狄潞氏之战”(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
晋狄之间的“灭赤狄甲氏之战”(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
晋齐两国之间的“鞍之战”(晋景公十一年,齐顷公姜无野十年,公元前589年);
晋郑两国之间的“祭之战、丘舆之战”和晋狄之间的“灭赤狄廧咎如氏之战”(晋景公十二年,郑襄公姬子坚十六年,公元前588年);
晋联诸侯发动的“攻蔡、沈、许三国之战”(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
晋楚郑三国之间的“抗楚救郑之战”(晋景公十六年,楚共王熊审七年,郑成公姬睔元年,公元前584年);
晋秦白狄三国之间的“抗秦联白狄之战之战”(晋景公十八年,秦桓公赢荣二十一年,公元前582年);
晋郑两国之间的“攻郑之战”(晋景公十九年,郑成公四年,公元前581年)……等等。
总之,晋景公在位的十八年间,晋国简直就是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战火硝烟不断,差不多年年有战。然而,就是由于晋景公采取的高压对外的国策,以中原霸主身份高张“以义而济”的旗帜,成功地遏止了楚国北上、秦国东进、齐国南下,确然保住了中原霸主国的地位。
晋景公于周简王姬夷五年(晋景公十九年,公元前581年),周简王赐予谥号为“景”,因此史称“晋景公”。谥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而王族贵胄的谥号也多成为其后裔子孙的姓氏。按《谥法》的规定:“由义而济曰‘景’”,赞誉其一生尊义守礼。
在晋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景氏姓始。
一部分姬姓景氏族人尊奉晋景公姬獳为得姓始祖,后与周景王一系景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蔡国君主蔡景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蔡景侯,名叫姬固,公元前591~前543年在位。
蔡景侯是蔡文公姬申(公元前611~前592年在位)的儿子,承袭为蔡国君主,他在位时间很长,达四十九年,后北自己的儿子所弑。
按司马迁在《史记·管蔡世家第五》中的记载:“景侯为太子般娶妇于楚,而景侯通焉。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为灵侯。”
周景王姬贵二年(蔡景侯四十九年,公元前543年),蔡景侯从楚国为太子般娶妻。然而,公公蔡景侯却与儿媳通奸,愤怒的太子因此弑杀了父亲蔡景侯,其后自立为蔡灵侯。
在蔡景侯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景氏族人尊奉蔡景侯姬固为得姓始祖,后与周景王一系景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秦景公,名叫嬴石,公元前576~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是秦桓公赢荣(公元前603~前576年在位)的长子,他继位治理秦国长达四十年,积极发展经济,强兵黩武,力图使秦国强大,并将秦国势力不断向东方扩张,推向中原。
周灵王姬泄心十年(秦景公十五年,晋悼公姬周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晋国伐郑国,秦景公出兵援救郑国,以此为借口向东方扩张势力,秦晋两国爆发了著名的“栎之战”(今陕西西安阎良区一带),秦军一举击败了中原霸主国的晋军。
周灵王十三年(秦景公十八年,晋悼公十二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不甘失败,在屡次召会中原诸侯后,亲率十二诸侯国联军报复秦国,秦军不敌大败而逃,晋军渡过泾水追击直抵棫林(今陕西凤翔西南部汧水一带)方始还师。
周灵王二十二年(秦景公二十七年,晋平公姬彪八年,公元前550年),秦景公前往晋国与晋平公结盟约和,但不久又背弃了盟约。
周灵王二十五年(秦景公三十年,楚康王熊居十三年,郑简公姬嘉十八年,吴王姬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经过十五年声生息,秦国国势恢复,秦景公遂联合楚康王,发动了攻击吴国、郑国之战。
周景王姬贵五年(秦景公三十七年,楚子熊郏敖五年,楚灵王熊虔元年,晋平公十八年,公元前540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嬴后(字子针)由于受宠而十分富有,当时有人诬陷他,嬴后因担心被兄长诛杀而移财逃至晋国。当时,承载财富的车马竟然足足有上千辆。晋平公很奇怪地问他:“你已经这么富有了,干嘛还要逃走呢?”嬴后老老实实回答说:“秦君残暴得很,为了活命,我还是等到他死了之后再回国吧。”
周景王七年(秦景公三十九年,楚灵王三年,吴王姬余祭十年,公元前538年),楚国强大起来,于申地召会诸侯,成为南方诸侯盟主,并杀死了齐国的庆封,由此引发了与吴国之间的“朱方之战”。其后,秦景公停止了与楚国的往来。
周景王八年(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其子嬴籍继位,是为秦哀公,给父亲上谥号为“景”。他那位弟弟嬴后果然在秦景公去世后,又从晋国返回了秦国。
在秦景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嬴姓景氏族人大多尊奉秦景公嬴石为得姓始祖,后与造父之后赵成一系景氏合谱,且不与姬姓景氏、姜姓景氏、芈姓景氏合谱。
秦景公墓于1976年在陕西省的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发掘表明,秦景公墓被严重盗扰。
秦景公墓地公然采用了周天子的葬仪,这在春秋诸侯中算得是公然藐视周王室权势地位者。秦景公墓面积达五千三百三十四平方米,编号为“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景公墓内有多达一百八十六具殉人尸骸,是目前发现自西周以来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迄今发掘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则是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秦景公墓中出土的石磬,是目前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古石磬,石磬上有多达二百零六个文字,字体为酷似“石鼓文”的籀文。据文字断定,墓主人为秦景公。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到了西周时期,炎帝的故鲁都成为姜姓之后裔的所在之地,号齐国。
传至春秋末期,齐国的第二十六代国君为齐景公。齐景公,名叫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
齐景公是个比较有两面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拥有治国的激烈情怀,起用了一批大贤为辅佐之臣,诸如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上大夫梁邱据等人,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贪图享乐,因此身旁还有一批乐身之臣。
齐景公始终梦想着能光复祖先齐桓公的霸业,凡是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他都非常感兴趣。正是由于有这种政治抱负,早年的齐景公非常勤政,善于纳谏,关心臣民,奖掖生产,发展经济。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中,齐景公也十分注意不卑不亢,尤其是对待争霸的对手晋国,能够有理有节地维护齐国的大国地位。在他的领导下,齐国的国势渐渐恢复。
周景王姬贵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晋昭公姬夷二年,公元前530年),齐景公亲自去晋国向即位不久的晋昭公祝贺。宴会中,晋、齐两位国君玩投壶游戏,齐景公让晋昭公先投。晋人祝愿说:“我们有酒像淮河水一样多,我们有肉像水中高地一样丰富,我们晋君投中了,晋国可以做统帅。”晋昭公一下子投中了,晋国的臣子们一片欢呼。这投壶本来是游戏,而晋国却用它来作为争霸的筹码。齐景公便拿过投箭,也祝愿说:“我有酒像渑水一样多,我有肉像山岭一样丰富,我投中了这支箭,代替晋君而强盛。”说完一下投去,也投中了。齐景公在这次宴会中象征性的地位较量上,根本就不甘心屈于晋国,这正是他政治抱负的体现。“弱国无外交”,而齐景公之所以敢于这么明目张胆的向晋昭公挑衅,背后便是日益强大的齐国。聪明的晋昭公意识到齐国渐有与晋国争霸之势,齐国的强大是一方面,晋国六卿的内斗才是最关键的。
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姜杵臼十九年,楚平王熊弃疾五年,晋昭公三年,公元前529年),楚平王还在修复楚灵王时代留下的创伤,无力北顾。晋昭公则认为这便是晋国再次树立霸主权威的最好时机。这一年,晋昭公带领着六正当中的五卿(韩宣子韩起、赵景子赵成、魏献子魏舒、范献子士鞅、智文子荀跞),率各家军队共四千乘兵车进驻卫国,并召告诸侯再次会盟。当时晋昭公派叔向去见周景王,以求取周天子的支持,以便用天子之命号令诸侯。周王同意后,晋昭公便又派叔向去见齐景公。叔向依礼对齐景公说明这次会盟的规定和意义,明确要求齐国必须参加这次盟会。齐景公认为此时尚不可直接与晋国对抗,便说:“我不过是想提醒一下贵国,随便说说罢了。是否需要会盟,还是你们大国说算。现在既已决定了,我齐国怎敢抗命不遵呢?到时候我一定恭敬地去参加。”叔向从齐景公的态度上察觉到问题的严重,回来后就建议晋昭公与诸侯国君同观兵车,连续三次大规模检阅军队,使得诸侯震惊。但齐景公从会盟结果中敏锐地察觉到有一部分诸侯对晋国存有二心,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虚于应付罢了。
通过这次会盟,齐景公感到晋国还没有颓废到脆弱不堪的地步,齐国与晋国至少在军事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若在错误的时机逼迫晋国人太紧,反而促使晋国各自争权的六卿团结一致对外。因此在在平丘之会后,齐景公还是暂时以低调姿态立于现实。
时过三载,齐景公经过积极准备和精心谋划,终于在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6年)选中了徐国作为进攻目标,借以炫耀一下自己的力量。这次进攻的结果使齐景公大喜过望,想牛而得马。齐国大军刚至蒲隧(今安徽泗县),还未进入徐国境内,徐国就遣使求和。距离徐国较近的郜、莒二国深怕徐国已服,齐兵会转而攻击自己,赶紧也派使者表示臣服。齐、徐、郯、莒四国君主便在蒲隧结盟。这次“蒲隧之盟”,齐景公对形势估计准确,对时机把握恰当,挑战晋国的耐力与霸主的权威,表明了齐景公与晋国争夺霸主的初步胜利。而这一年晋昭公逝世,幼子晋顷公立,晋国六卿的向心力进一步减弱。从此之后,齐景公愈加放心大胆地干预起别国事务,真正行使起盟主才能行使的权力了。
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姜杵臼二十五年,莒共公己庚舆六年,公元前523年),齐景公发动了攻击莒国之战,逼得莒共公两度溃逃。
第二年的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卫灵公姬元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灵公逃到国都郊外。这此事件之前,齐景公曾派出公孙青去卫国访问,还未到卫国,便听到了卫灵公出亡的消息。公孙青拿不定主意,便赶紧派人请示齐景公。齐景公回答说:“只要卫灵公还在本国之内,他就是卫国的国君,我们就应当按国君的礼节对待他。”公孙青接受了命令,便按原定礼节去访问卫灵公,这使得卫灵公非常感动。齐景公在卫灵公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以礼相待,虽然是外交手段,却在诸侯中造成了良好影晌。诸侯们认为齐景公不仅是一个大国君主,也是一个尊礼爱人的盟主。由此大大地提高了他与晋楚对抗的力量。紧接着就在此事后的第二年,南方的吴国出兵侵犯中原宋国。齐景公得到消息后,认为这又是一次扩大影晌、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于是便迅速出兵帮助宋国。齐宋联军很快打败了吴军,取得了胜利。其结果是宋国对齐景公感激不尽。齐景公又一次扩展了自己的霸主势力。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鲁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农历9月,鲁昭公实在不能忍受“三桓”的专制,与藏昭伯与郈昭伯一同向季孙氏家族发难,三桓中的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兵协助季孙氏共度难关,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昭公的亲兵,攻杀了郈昭伯,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齐景公亲自带兵去慰问,并当场答应送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人口和土地作为奉养之用。齐景公认为:鲁国既然未立新君,鲁昭公就仍然是鲁国的国君。齐国与他来往就是与鲁国来往。如果出兵侵伐鲁国,就是代鲁君伐逆,可使齐国获胜。齐景公利用安置鲁昭公,大获其利。他因此赢得了诸侯的赞誉和信赖,增重了齐国争霸的砝码。
齐景公虽然想按照霸主的规格来处理鲁国的内政,但又慑于晋国的权威,只能安置鲁昭公,却未帮助鲁昭公复辟,这也是准霸主与霸主的差距。齐景公暗暗地下决心还要与晋国缩小差距。
昭陵之会前的周敬王十四年(齐景公四十二年,晋定公姬午六年,蔡昭侯姬申十三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春,晋国正卿范献子士鞅发动诸侯,要为蔡昭侯伸张正义,号召天下诸侯会集昭陵。士鞅与齐国夏、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国君共十八路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大计。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昔日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这次会盟中后,士鞅却帮助蔡国灭掉了沈国,以此作为昭陵之盟的贡献。这种表现使中原诸侯很失望,晋国威信就此大降,这自然也给齐国图霸创造了可乘之机。
昭陵之会后,郑国的执政大夫子大叔在回国途中愤然辞世,这使得郑国的亲晋势力大减,随即郑献公与晋国彻底决裂。周敬王十七年(齐景公四十五年,郑献公姬虿十一年,公元前503年)秋,齐景公与郑献公正式结盟。
不久,卫灵公因为在皋鼬之盟对士鞅的不满,逐渐与齐国靠拢。卫国的投怀送抱使齐景公信心饱满。当年秋天,齐景公命令大夫国夏率齐军讨伐晋国的盟友鲁国。鲁定公不甘示弱,于第二年与齐国对攻。齐景公便于周敬王十八年(齐景公四十六年,鲁定公姬宋八年,晋定公姬午十年,卫灵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02年)的秋天,令两个上卿高张、国夏一同率军再次出征。齐军大兵压境,鲁定公坚持不下去了,急忙向晋国求救。
晋国中军元帅士鞅连忙与上军将赵鞅、上军佐荀寅共同援助鲁国,因为鲁国是晋国外交的底线,一旦鲁国叛离晋国,那么晋国真是威严丧尽了。齐国的这一狠招激起了晋国君臣的强烈反对,以至于范氏、赵氏、中行氏三家再次联手一致对外。齐景公很快也察觉到自己的做法有些冒险,认为与晋国决战还不是对手,如果施予晋国人太强的外部压力,反而促使六卿的团结,这是齐景公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齐景公很知趣的退兵了。卫灵公见齐国退兵,无奈之下再次与赵鞅结盟,结果赵氏家臣涉佗、成何在会盟中对卫灵公无礼,促使卫国被彻底逼上梁山。
不久,晋国中军元帅士鞅寿终正寝,原中军佐智文子荀跞高升为正卿,其余四卿依次升迁,士鞅之子范昭子(士吉射、范吉射)继之为下军佐。由于执政上卿换人,晋国高层统治集团出现调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齐景公认为是挑衅晋国霸权的最好时机。终于,几十年来跃跃欲试的齐景公决定在临淄集结部队,号召将佐,浩浩荡荡的杀奔晋国在东部的战略要地夷仪(今山东聊城)。夷仪城虽然不大,却是晋国安置在黄河以东的战略堡垒、震慑齐国与卫国的军事基地,自然也就是齐卫同盟的眼中钉。
齐军的力量积蓄了太久,在这一战中完全的爆发,没多久齐军就攻占了夷仪,这向天下人传达一个信息:齐国人从此站起来!与此同时,卫灵公按照部署也向晋国的寒氏(今河北邯郸西部)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因为晋军的顽强反抗而未取得较大的战果,但是齐景公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战斗中英勇表现的战士们给与了高度奖励。毕竟自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后庄公姜光四年,公元前550年)以来,齐国很久没有这么扬眉吐气了。
周敬王二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鲁定公十年,卫灵公三十五年,郑声公姬胜元年,公元前500年),齐国终于与鲁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当年夏天,齐、鲁、卫、郑四大诸侯正式同盟,形成了对晋国东方战线的围逼之势。
周敬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五十一年,卫灵公三十八年,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国大夫中行文子(中行寅)、范昭子率众围攻赵简子(赵鞅),而晋定公虽然以三家作乱予以讨伐,却独追赵简子于晋阳而攻之。这就是晋国爆发的“诸卿争权”内战。齐景公乘机联合卫国亲自率军攻击晋国的河内地区,这次战役结果史籍中没有具体记载,但从齐景公已经插手晋国内政来看,齐卫联军是胜了。
周敬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五十四年,卫灵公四十一年,郑声公七年,鲁哀公姬将元年,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齐景公趁赵鞅备战之机,率领着齐、鲁、卫三国军队向晋国发起第二轮攻势。不久,赵简子兵围朝歌,晋国其他二卿被困,求救于齐景公,齐景公命人送军粮千乘给晋国的中行文子和范昭子,结果却都被赵简子截获了。
周敬王二十九年(齐景公五十七年,卫出公姬辄二年,晋定公二十年,公元前491年)农历7月,齐景公命令大夫陈乞、弦施会合卫国大夫宁跪,一起攻打晋国,以减轻荀氏家族在邯郸的军事压力。然而,农历11月邯郸告破,荀寅逃奔中山国,赵稷则逃往临邑(今河北临城)与弦施所率齐军会合。邯郸城支撑了五年,至此重归于赵氏。赵简子在内战中占据上风,齐景公有些坐不住了,决定加大对晋国与赵简子作对的二卿的军事援助以扭转颓势。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年(齐景公五十八年,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0年),齐景公见二卿已兵败如山倒,与其再资助他们,不如直接为齐国捞些实惠,便授命国夏直接攻击晋国本土,仅数月就攻占了邢(今河北邢台)、栾(今河北栾城)、鄗(今河北高邑)、任(今河北任县)、阴人(今山西灵石)、盂(今山西黎城)、壶口(今山西长治)。而此时内战伤痕未平复的晋国执政上卿赵简子仍然隐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着国土的大片沦丧齐国之手,赵简子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二卿身上。
不久,赵简子向荀寅与士吉射的巢穴柏人(今河北唐山)发起总攻。荀寅、士吉射从柏人突围后逃亡到齐国。经过赵简子长达八年的艰苦征伐,晋国的内战基本结束。齐景公将暮年的最后精力如同赌注一般全部投入到这场战争,而最终计划彻底破产了。
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齐景公心灰意冷,也加速了他的死亡。这年夏天,齐景公自觉不久于人世,终于开始考虑他迟迟不愿提起的立嗣问题。最终,他决定立一个宠妾鬻姒所生的公子荼,并将上卿国惠子(国夏)与高昭子(高张)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荼托付给了两位重臣。农历9月末,齐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齐景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周敬王赐其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
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景氏族人大多尊奉齐景公姜杵臼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景氏、嬴姓景氏、芈姓景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上卿国弱,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国景子,姜姓,国氏,名弱,“景”为其谥号,“景子”是尊号。
国景子是春秋时期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前583年在位)的齐国国相,赋有著名的《蓼萧》。
据史籍《左传》的记载,国氏一族是姜太公的同宗,世代为齐国上卿,其官职是周天子直接任命的守国大臣。在齐桓公姜小白于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赶赴都城临淄抢即君位时,就曾经得到齐国贵族国子、高子两大家族的大力辅助。
从齐桓公执政时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国懿仲,到国庄子(国归父),再到齐顷公执政时期的国武子(国佐)、国景子(国弱)等,都是姜齐贵族中最显赫的政治人物。
在国景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6年,在山东淄河西岸稷下街道办事处尧王庄西部,出土了一组青铜葬器,学界称“尧王庄遗址”。
在尧王庄遗址发掘的青铜器皿中,有一座青铜鼎,子母口,腹壁较直,直耳按于器口两侧,腹底近耳处,附有三个蹄形足。鼎盖较平,盖面微上鼓,中间有半环形钮及三个长方形钮。器身有凸弦纹一周,器盖及内底各铸阴文“国子”二字。鼎高三十三厘米,口径三十四厘米,足高十一厘米,属于春秋晚期遗物。
据专家的考证,这一组葬器就属于国景子。从考古发掘上看,国景子弱逝世后的殡葬规模仅次于周天子,陪葬有八件鼎,完全违背了《周礼》中的礼俗葬制规格。这说明,国景子生前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同时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姜齐公室衰微、政权旁落、大夫专权的现实。
珍贵的国宝《国子鼎》现被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第六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后裔伯益后裔造父之后赵成,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赵成,公元前?~前527年待考,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卿大夫、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赵武(“赵氏孤儿”赵文子)之子,赵氏家族的领袖。
周景王姬贵四年(晋平公姬彪十七年,公元前541年),赵武身故,长子赵成承其爵进入晋国六卿,为中军佐。在晋国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为了控制郑国,赵成一度出郑国为相,史籍《说苑》中记载了其在郑国担任国相,以“景差覆衽”之仁而称著于天下:“景差相郑,郑人有冬涉水者,出而胫寒。后景差过之,下陪乘而载之,覆以上衽。”
周景王十八年(晋昭公姬夷五年,公元前527年),赵成逝世,晋昭公赐其谥号为“景”,史称赵景叔,尊称景子。赵成的儿子名叫赵鞅,承父爵入六卿,是为著名的赵简子,承袭赵氏家族领袖地位。
“景差覆衽”的故事记载了:有一年的严冬,一个郑国人急匆匆涉水过河,当他渡过冰冷的河水抵达对岸时,已经是浑身发抖,双腿冻僵,难以行走。刚好身为国相的赵成从那里经过,见此情景后赶快下车把那人扶到车上。然后赵成让那人坐在自己身边,并用自己的棉衽(棉袍的右衣襟)盖住那人的腿,使之复暖。那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景差覆衽”的故事后来传到了著名的晋国贤大夫叔向耳朵里,他不以为然的说:“景子为人国相,岂不固哉!吾闻良吏居之三月而沟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况人乎?”(赵成为一国之相,这样做难道不是他的本份吗?再说他做得并不好啊。我听说,一个好的官吏,在其管辖的范围之内,三个月就应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应在所有的河流渠道上架起桥梁或设置摆渡,这样六畜过河尚且不需要濡足,那么人还用涉水过河吗?)十分尖锐地指出了景子在作郑国国相时无甚作为的事实。
但不管怎么说,赵成身为一国之相,却能下车扶助被冻伤的平民,在春秋时期的贵族中是难能可贵的,令人感到了仁爱的存在。赵成后为晋国正卿。
在赵成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景氏正宗。
嬴姓景氏族人皆尊奉景瑳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景氏、姜姓景氏合谱。
在赵成为晋卿之时,齐灵公姜环派遣国相晏婴出使晋国,期间,晏婴与晋国纤大夫叔向(羊舌肸)之间有一次深刻的交谈。晏婴说:“齐国之国政,最后肯定会归于田氏。”叔向则说:“晋国之国政,最后将归于六卿。六卿行为过份,而晋国国君却不知忧虑!”
二人所推断的,后世皆成为事实。
赵成在郑国著名思想家公孙侨(子产)到晋国访问时,与之也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赵成问公孙侨:“伯有犹能为鬼乎?”
公孙侨回答道:“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公孙侨首次对“鬼”作出了比较精确的三点定义:
第一,人死化为鬼的可能性。他最早用“精气说”来证明人死化为鬼的过程,同时还指出了人成为神的可能。当时人们对于人、鬼、神之间通道的存在是确信的,而公孙侨的解释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第二:鬼与人生前的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子产通过强调伯有的家世来证明他能够为鬼。标志着社会属性引入到鬼魂观念之中。当然,这种认识还仅限于以社会地位来判断鬼的能力大小,道德评价的意味还不够明显。
第三:“鬼有所归,乃毋淫厉”这种不含道德评价的观念,在数千年以来的民间是一直延续着的。例如在后世秦简《日书》中提所到的鬼,大都是无所归依之鬼,所以都是厉鬼,人们并不关注其生前的生活状况。
从后世鬼神信仰的演变历史来看,人们对“鬼”的认识,基本遵循了公孙侨提出的这三点定义。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东周王朝到了周景王执政时期,王室财政十分窘困,各种器皿用具都得向各诸侯国乞讨。
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夫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呢?”
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
于是,周景王就如数家珍般地列数了周王室历代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晋国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千古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
这件事说明,在春秋初期,周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下令“铸大钱”,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铸币的最早纪录。周景王原来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却又宠爱庶子姬朝。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农历4月,周景王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但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周景王就病逝了,给后世埋下了“王子朝之乱”的大乱之患。
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
在周景王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景氏正宗。
姬姓景氏族人大多尊奉周景王姬贵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景氏、嬴姓景氏、芈姓景氏合谱。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桓公之后子服景伯,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子服,姬姓,逝世后谥“景”,因此史书记载其为“子服景伯”。
子服景伯是鲁桓公姬允(姬轨,公元前711~年在位)的后代,为人忠勇刚毅,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非常认同孔子,赞同孔子宣扬的“礼”,与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子路(姬仲由)的关系很好。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二年(鲁哀公姬将七年,吴王姬夫差七年,公元前488年),子服景伯以“礼”给吴国使者和孟孙氏、季孙氏族人上课。然而就在第二年,那吴王夫差可不管什么礼不礼,大举刀枪入侵鲁国。面对强大的吴军,子服景伯坚决主张维护国家利益而拒签城下之盟。
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子服景伯出使吴国,在吴国又以“礼”去教育吴人,却被吴人抓住囚禁起来,后编谎话伪托祝宗之言而逃脱。
到了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齐平公姜骜元年,公元前480年),齐国的一场内乱结束,公子骜成为齐平公。这时子服景伯出使齐国,由子贡引荐拜见重臣公孙成。子服景伯不吸取两年前在吴国的教训,再次以“大义之礼”给公孙成上课。
这位子服景伯的一生,实在有“有礼走遍天下”的气概,他虽然不是孔子的学生,却一生都忠实地维护着孔门。
甚至在孔门弟子中的败类公伯寮在诽谤同学子路以至于季孙氏敌视孔子、导致孔子丢掉司寇之官的时候,还悄悄地对孔子建议:“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如果您不好出面处置公伯寮,我倒有办法让这家伙陈尸闹市!)
不过,孔子当时只是摇摇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算了算了,我能不能有所成就,那都是命运。那公伯寮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子服景伯一生尊礼守大义,因此逝世后被上谥号为“景”,他排行为长,因称“景伯”。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景氏族人尊奉姬子服为得姓始祖,后与周景王一系景氏合谱。
第九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瑳,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
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四千五百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著名的“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中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民族,即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南方九个姜姓黎族部落在首领蚩尤的率领夏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则率领炎黄部队与蚩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矾山(今河北涿鹿矾山镇七旗村)将之杀掉,其部落被遣散,族人分播至西北地区和西南、东南地区。
炎帝、黄帝、蚩尤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
据说,黄帝活了一百一十岁,逝世后安葬在今陕西省的延安市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都纷纷前往黄帝陵,祭祀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四个妃子,一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十四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有季连一支,受赐芈姓,后世荆楚诸姓氏都是由芈姓衍生而出,因此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各姓氏,楚国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氏就在其中,三大姓合称“三闾”。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今湖北秭归)、景氏(今浙江景宁)、昭氏(今湖南邵阳)、怀氏(今河南武陟)、田氏(今河南固始)、吴氏(今湖北钟离),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景氏是由楚大夫景瑳而来的姓氏。
景瑳,芈姓,楚国贵族,封地在景邑(今浙江丽水景宁)。有学者认为景瑳就是屈平(字原,公元前340~前278年待考)的后代,为战国末期著名的辞赋家。他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为大夫,政治上无甚作为,但写得一手佳辞美赋,其声望与屈平、宋玉、唐勒齐名,著有《大招》一辞千古传世至今,因此亦号称“景子”。
在景瑳的后裔子孙中,为了纪念先祖,便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景瑳氏、或景差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景氏、瑳氏、差氏,最终统一为景氏,形成了最早的一批景氏家族,亦史称正宗。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故楚国王族全部迁往中原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这两地均在后来的晋阳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区)。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之后分迁全国各地。
芈姓景氏族人皆尊奉景瑳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景氏、姜姓景氏合谱。
历来的史书中,多有将“景差”与“景瑳”混淆者,也就是将赵景子与芈景子混淆,这主要是由于刘向在《说苑》中有“景差相郑”之语所造成的误解。
赵成出任郑国国相,是出自春秋霸主国晋国的需要,“景差相郑”,指的是赵景子被差遣至郑国为相,以控制郑国不向楚国偏靠,并不是有个叫“景差”的人出任郑国国相。纵观春秋后期的郑国历史,并没有一位名“景”者为相。
而景瑳其人的历史记载稀寡,仅有的零星记载,但其社会活动的时空是锁定在战国末期楚顷襄王熊橫执政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的,活动年代晚于屈原。楚顷襄王执政时期,郑国早已在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姬乙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就被韩国所灭,因此景瑳根本就不可能在郑国消失了近百年后还能出任郑国国相!
其次,叔向(羊舌肸)是春秋后期晋平公执政时期(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的历史人物,与景瑳二者两相时差足有二百六十余年,因此,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第七卷·政理篇》中所记载的“叔向评景子”之内容,根本就不是指景瑳这位芈景子,而是指出差到郑国为相的赵景子!
另外,与芈姓景氏同源的姓氏共有十七个,号称“荆楚十八姓”:
伍氏:以安定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伍参之后。
屈氏:以临淮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邑,谓之屈尹,以邑为氏。
项氏:以辽西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于项城,谓之项尹,以邑为氏。
蓝氏:以汝南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以邑为氏。
麻氏:以上谷郡为郡望,系出熊姓。楚公子熊婴奔齐国,更姓麻氏。
钟氏:以颍川郡为郡望,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
左氏:以济阳郡为郡望,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左氏。
靳氏:以西河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
景氏:以晋阳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景差之后。
鄂氏:以武昌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
卓氏:以西河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威王之子公子卓之后。
能氏:以太原郡为郡望,系出熊姓。熊绎之子熊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
庄氏:以天水郡为郡望,系出芊姓。楚庄王之裔,以谥号为氏。
慎氏:以天水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真氏)。
敖氏:以谯郡为郡望,楚国之君,凡被废、被弑不成君者,皆曰敖氏。
荆氏:以广陵郡为郡望,系出芈姓。以国号为氏。
红氏:以平昌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
上官氏:以天水郡为郡望,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
“荆楚十八姓”在以后的历史上陆续再分衍有单姓一百四十二个,复姓一百一十二个,合计有二百五十四个。详见本书“0121 姓氏略考-熊姓”的有关章节。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蒙古族景吉济氏,亦称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以为姓者,满语为Ginggig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吉氏、济氏、金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据史籍《皇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冠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等。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达斡尔族精奇哩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景奇里氏,亦称精奇哩氏,世居景奇理乌喇(今俄罗斯界雅河一带)、噶哈里碧汉额里村、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Ginggir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金氏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出自古越族景颇部族,属于以民族名称汉化为氏。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二十六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五大官姓。由二十六个大姓衍生出三百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之间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官位、职业称谓;②出生或居住地名;③动物名称;④植物名称;⑤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称谓;⑥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某种动物行为。
景颇族的姓氏起源模式,与汉族的姓氏起源十分类似,且多与图腾崇拜有关。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会功能,与汉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姓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景颇族人中,有许多族人以民族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傣汉通婚开始有姓氏,如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里还曾经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就都都姓什么的现象。
傣族景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傣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傣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百济国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氏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的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公元十七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其北部地区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中国东北的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
阿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朝,“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
阿昌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与汉族通婚开始有姓氏。从明朝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阿昌族景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阿昌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阿昌族,成为阿昌族的大姓之一。
得姓始祖:晋景公(姬獳、姬据)、蔡景侯(姬固)、秦景公(嬴石)、齐景公(姜杵臼)、周景王(姬贵)、国景子(国弱)、子服景伯(姬子服),赵景子(赵成)、芈景子(景瑳)。
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源自芈姓,楚国公族景差是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国的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可占一席之地的人物。
他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
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
望族居晋阳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后人奉景差为景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景伯南、景雍一、景彧贤:南宋初期由河南迁会稽,居四明大洋山,后移居余姚康山。景雍一是景伯南十世孙,再迁邑至周巷。景彧贤为景雍一之子,居周巷够月池,传四世至景见慕、景普奄、景谅直、景莲慕,别为南、后、西、东四房。是为余姚周行景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