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界有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1917年9月6日-1994年12月11日),中国安徽贵池人。1917年在香港出生。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11月由周小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任北平市学联党团书记。从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担任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开始,长期担任财经方面的领导。197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升任排名第一的副总理。1994年12月11日姚依林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无衔将军姚远方1922年7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8年入党、参军。1939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任教。曾任解放军报社正军级副社长。现任《中国老年报》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邀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3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奔赴延安进抗大,1938年6月入伍,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转入鲁艺文学系继续深造,而后深入敌后任华北联大文学系教员、儿童团团长、子弟兵报编委。1949年2月随军解放北平后任华北解放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和魏巍一起赴朝鲜战采访。1954年调解放军总政治部筹办全军性的解放军报在军报工作几年,60年代初又调总政担任罗荣桓、谭政、肖华等办公室主任。三年后又回到军报任副社长。直到1985年底离休后到越南老山前线采访。在军报工作期间经常被责成为聂帅、叶帅、徐帅、罗瑞卿大将等中央军委领导起草文章,还参加叶剑英、徐向前、刘伯承等七位老帅写悼词。
开国中将姚喆
(1906.8 - 1979.5.27),曾用名姚秩章。湖南省邵阳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北路军参谋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参谋长,、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八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四届全国人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五届全国常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姚喆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马来西亚富商姚永芳
姚永芳(1908-1977年),广东大埔县人。马来西亚有名的华侨实业家。
16岁到县城习商。20岁到汕头任银庄代办。24岁去新加坡,先学营海外销售业务,后转居銮市自营布业。二战期间避居山区躬耕度日。二战后在居銮市创南源布庄有限公司,自任主席,渐次发展成为马来西亚柔佛州有名的华侨实业家。20世纪60年代,姚氏倡建居銮大埔同乡会,被推为主席。他还被选为居銮市客属公会会长、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名誉董事和新加坡姚氏公会名誉会长等。1966年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赐P.P.M.勋章。1976年获马来西亚苏丹殿下颁授太平局绅(J.P.)勋衔。姚氏对祖籍家乡公益事业多有捐助。[1]
在姚氏的影响教育下,其哲嗣姚森良、姚美良等,继承父志,事业有新的发展。他们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仅在广州、汕头、上海、吉林、沈阳、山西及其祖籍家乡有巨额投资,且在弘扬中华文化、热心捐资兴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贡献。[2]
姚美良(1955年--199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中国广东大埔县人,为马来西亚富商姚永芳第五子。"化妆品大王",马来西亚南源布庄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南源(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森良,祖籍广东省大埔县,大麻银溪乡人氏。乃马来西亚居銮已故社会闻人姚永芳太平局绅令长公子,一九四一年诞生于居銮。先生秉承庭训,知书达理,明辨是非,为人谦恭有礼,事亲至孝,深受社会人士之称扬,早年在居銮中华高级中学受教育,毕业后襄理父业——南源布庄私人有限公司。现任各社团要职如下: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总会长永久名誉会长、居銮大埔同乡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名誉会长、居銮客家公会署理事长、新加坡茶阳励志社名誉社长、居銮中华工商总会署理事长、新加坡姚氏公会名誉会长、居銮中华中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名誉会长、居銮中华中学学校校友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名誉会长暨顾问
文学作家有姚一苇台湾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本名公伟,字一苇。视野广阔而勇于探索,他的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地探索、追求一种融会中西戏剧精髓的艺术表现。他经常在一个纯粹中国式的故事框架中,铸入一些现代的、崭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从我国古老的戏剧传统、民间歌舞、皮影、鼓书、弹词、杂耍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艺术表现力,而且大胆地借鉴了外国面具、哑剧、歌队、象征手法等各流派的戏剧技法,从写实到抽象,无不成功地拿来为体现内容服务。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蕴无穷,深受读者喜爱。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描写农民在抗战大潮中的觉醒和成长,最显著的特色是采用鲜活的群众语言,为当时一般作品所少见,被认为抗战文艺的杰作。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参加钱俊瑞、曹荻秋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这是最早出现的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自然,细腻、流畅。同时还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下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真实的描写了豫西农村的“土匪”生活,充满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
解放后曾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学任教。1953年迁居武汉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八册,约230万字。全书计划出5卷,现在正写最后一卷。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得社会各界好评。译成日文后,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