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弋仲(280—352)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原籍南安赤亭(今陇西)。西晋永嘉六年(312)率部众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建城于陇上。姚弋仲乃姚苌之父。东晋明帝太守元年(323)投赵,屡立战功,拜安西将军、六夷大都督、豫州刺史。东晋咸和八年(333)率部迁于清河,后赵石泓拜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平襄县。后赵亡归晋,东晋永和七年(351)封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轼骑大将军、大单于、高陵郡公。有42子,随其南征北战于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为建立后秦基业打下基础。殁后,其灵柩为前秦苻生所得,以王礼葬于冀之狐槃(新兴镇姚谢家坪)。后来,子姚苌称帝,建都长安,追谥父为帝,庙号始祖,墓为高陵,“置园邑五百家护陵。”
姚思廉字简之,是雍州万年人。思廉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汉史,能够完全继承父业,他勤学寡欲,从来没有谈到有关家里财产之类的事情。姚思廉仕陈时为扬州主簿,入隋之后为汉王府参军,后因服父丧退职。 思廉后来成为代王杨侑的侍读,不久遭遇义师平定京城。代王的府僚纷纷逃奔,只有思廉陪伴代王,不离他的身旁。唐兵将登上王府殿堂,思廉厉声说道:“唐公高举正义之旗,本意在于安定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大家都很敬服他的话,于是在殿堂的台阶下排列。高祖听到这件事后,认为思廉很正直,允许他扶持杨侑到顺阳阁下,他流着眼泪,行过拜礼,才离开了杨侑。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义之人又有勇气,说的就是姚思廉吧!” 高祖即皇位之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后太宗征伐徐圆朗,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曾无意中谈到隋朝灭亡的事情,(对姚思廉的行为)感慨万分说:“姚思廉不惧怕兵刃,敢于宣明大节,即使与古代的仁人志士相比,他也不差什么呀!”于是遣使赠给他物品三百件,并有书信,说:“怀念向往您的知节晓义的气度,故赠给您这些东西。”不久就引荐姚思廉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进入礼部之后,姚思廉被授官太子冼马。 贞观初年,姚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他的画像被收入《十八学士图》,朝廷又让文学褚亮为他作赞,歌颂道:“志向坚定,用心勤奋,所记君言,都是实录。临危不惧,殉身为义,古代余风,可励民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共同修撰梁、陈二史。思廉又在谢炅等诸家梁史的基础山续写完父亲未成之稿件,并对陈朝史事进行推究、删改,补充傅宰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然为二书的总论作了最后裁定,但其编次、删改,都是思廉的功劳,朝廷于是赐给思廉彩绢五百段,并加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姚思廉因为是秦王府旧僚,深受太宗礼遇,政策上有何过失不当,经常地让他秘密上奏,思廉也直言不隐。太宗将巡幸九成宫,思廉谏道:“离宫游玩,是秦皇、汉武做的事,本不是尧、舜、、禹、汤这些圣明君主所做的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解释说:“朕有气疾,天气一热便会立刻加剧,并非我性情本身爱好游赏。”于是赐思廉帛五十匹。贞观九年,授思廉散骑常侍,赐爵为丰城县男。贞观十一年思廉去世。太宗深感悲伤和惋惜,以至停止朝事一天,追赠思廉为太常卿,谥号为“康”,并在昭陵一带赐给他墓地。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