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中现存的"张氏先茔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蓟国夫人刚氏之墓碑"记载了从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顺帝托欢贴木儿时期,张应瑞家族为元朝及蒙古弘吉剌部(其驻地在内蒙古东部)尽忠之事,许多内容可补《元史》之阙。碑文的丹书者即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大家,西域人康里巙巙,这是他传世字数最多的正楷作品。同时,张氏先茔碑的背面为阴刻蒙古文字3000多字,为碑前汉文的译文,也是我国元代碑刻中蒙文字数最多的,是蒙汉文字合壁碑中的珍品。
墓地为南北方向,地表现存"张氏先茔碑"一通,建置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此碑通高5.8米,宽1.37米,厚0.4米,此碑是螭首龟趺碑式,由碑座、碑身及碑首组构。碑座砂岩质地,造形古朴浑厚,碑身与碑首联体,为房山青白石质地。据碑侧刻字"大都西南房山县独树村石经山铭石"当出自今北京市房山县,石经山即辽金时期石刻藏经之处。龟趺座(即赑屃座)上面凿有凹槽,碑身镶嵌在上面。张应瑞墓碑碑首圆雕四条粗壮蟠龙,龙头低垂于碑首两侧,两只龙爪托住祥云之上的明珠,绞缠在一起劲健有力的龙身,组成方形碑顶;龙身下方即碑首正面中心,备为题名的碑额处,正面额题篆书"大元敕赐故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茔碑"。正面碑文阴刻汉文楷书39行,满行100字,字迹清楚,笔力苍劲,为康里巙巙所书。背面碑首为篆刻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内容与碑首正面文相同。碑身背面阴刻约3000字的畏吾儿蒙古文,字迹清晰、完整。
另一残碑倒置地表。碑额汉文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碑"。此碑亦属螭首龟趺碑式,位于"张氏先茔碑"之北14.7米、偏西6.7米处,置放朝向碑式形制与前碑相类此系蓟国公张应瑞之长子的碑铭。碑文亦为康里氏所书,约近2000字。
另外一通是张应瑞夫人刚氏之碑,此碑由碑座、碑身两件组成,碑座长方形。此碑竖刻汉字正楷5行,满行8个字,即"故赠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公讳张应瑞加封蓟国夫人刚氏之墓",共40个大字,阴刻双勾,字体端庄雄健,实为难得的汉字楷书书法艺术佳作。
位于"住童先德碑"之西,冲击性沟壑之东,现存一龟趺碑座,座西面东,但碑身不存。
两通碑前神道上,南北方向排列文官石雕两尊、武士石雕两尊、石虎两尊、石麒麟两尊、石羊四尊。石雕线条流畅,纹饰细腻,反映了元代高超的雕塑水平。 墓地北侧的国公山及西山头,东坡地现有原墓地围墙基础遗迹,由此可确定墓地范围为东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0000平方米。
尽管墓地中的墓葬多数被盗,我们认为它们不失为一座小型元代石刻艺术馆。康里巙巙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张氏家族墓地现存的三通康里巙巙楷书碑文,实属国内仅存的康里氏真迹,是全面反映其真书风格的珍贵历史文物,是难得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瑰宝,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奇珍。碑文涉及的内容,对研究张氏家族世系以及在元初到顺帝期间统治阶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元朝当时的内政情况及鲜为人知的弘吉剌部的有关历史记载,可补《元史》之阙。 1976年,由昭乌达盟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