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西李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高要市蚬岗村村西,坐东向西。该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占地1.2亩,三厅两回廊,中、后堂八根栋梁及屏风均以坤甸木构建,门墙以水磨青砖筑砌,花岗岩梁柱,雕梁画栋,两边墙首各镶嵌砖雕吉祥图案,墙檐站立着两只貔貅,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恢宏大器;门前还有一个花岗岩地板的碑台,两座桅杆夹分立两边,这是为族人金榜题名,树碑荣耀之处,十分气派。此后,随着宗枝延绵,人口增多,陆续建起了李氏第一宗祠(大房祖祠)、梓庄李公祠(二房祖祠)、莲塘李公祠(三房祖祠)、敦本李公祠、穗谷李公祠、思诚李公祠、诗福李公祠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祠堂。
2004年农历八月志十月大修。大修后的李氏大宗祠,保留了清代南方祠堂建筑的特色与风格。该祠为三开间,三进深,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头进为11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两柱,内木柱,外石柱。乳栿、搭牵上雕有人物画,并漆上金黄色。用灰白色的石英石作门额和门框及墙群,门额上阴雕“李氏大宗祠”五个天蓝色大字,与石门额之上的墙头画以及檐口板上的金黄色兰花、红色桂花相互辉映,极为美观。两次间的石月梁上各有一只石狮子承托着白石斗拱,斗拱中央处分别漆红色的“福”、“寿”字样,这一独特的装饰极为少见。大门后为木屏风门,门头上镶嵌着“奉训大夫”和“御前侍卫”两块牌匾,牌匾为红底金字,周边有金黄色的四龙戏珠图。屏风北面挂着“文魁”和“岁进士”两块红底金字木牌匾。屏风南面挂着两块红底金字的“武魁”木牌匾。二进为天井。三进为十四架椽屋,屋壁墙头和头进一样,画满60厘米高的墙头画及诗词。由此可见该宗祠是文武全才的望族,大显“长者”风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朝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增长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土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