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古时候,扁鹊从鄚州(今任邱)来到了蓬山(今内邱)脚下,住在襄河北岸。出门就是襄水,河上没桥天天都要爬下爬上,翻过襄河。他是医生,上山采药,出门行医,来回走动又挺多,所以受尽了襄河的苦。

前来求扁鹊治病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从几千里之外赶来。人们看到他没日没夜地繁忙,不是上蓬山采药就是出去给人看病,终年辛辛苦苦,尤其看到他倍受过河之苦,非常不安。有一个人说:“我们应当为扁鹊神医架座桥,谁没有接受过他的恩德?”于是,东家一把米,西家一瓢面,南家一块石,北家一文钱,那可真是一呼百应,千家出力,万户出工,挥汗成雨,举袖遮天,不到两天便在襄河上架起了一座并行两人的小桥来,这便是最早的越桥。

扁鹊站在桥上,感慨万千,热泪纵横。尽管人们生活的那样贫苦,还要为我集财架桥,再想起前些日子焦子村(今神头村)的人们为自己上山采药开凿了山道,如何能不激动呢?为了回报人们的一片爱心,扁鹊暗下决心: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遍学医治百病的方法哪怕攀再险的峰,爬再陡的崖,也要采来百药治万民的疾病。从此扁鹊更加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越桥上。

后来,扁鹊治好晋国赵简子的病,赵简子把蓬山赐给了他。再后来,扁鹊又游历到虢国,治好了虢太子的尸蹶症,把虢太子从死里救活了,一时被传为天下奇谈。在齐国,扁鹊三见齐桓公指出他有病,且病在何处,不治将深。齐桓公骄横放纵,不讲道理,认为没病不让治,最终遗误了自己的性命,可笑之余更叫人佩服扁鹊医术。

扁鹊每次出游归来,都要把心得和收获整理记录下来。当时,他已经有了好几个徒弟,传授他们各科医术,让他们分头出去给人治病,完全都是为了减少病人前来治病的奔跑之苦。虽然这样,毕竟他的名声太大了,赶来看病的还是非常多,多的越桥实在有点过不下了,几乎要把越桥压塌。

一来二去,扁鹊的名声惊动了上天,王母娘娘亲自下来验看,果然越桥上拥拥挤挤 ,只见扁鹊不厌其烦地把脉,针石刺穴,药剂熨治。王母娘娘见此便也化作一行乞病人昏倒在了越桥南头,扁鹊闻知马上派了徒弟子阳、子豹把“病人”小心翼翼地抬了进来,扁鹊亲自把脉诊治,说:“此人肠胃不裹五谷之食,昏饿之疾。”王母娘娘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扁鹊一语言中。扁鹊叫子阳端来一碗参汤,灌喂了“病人”。“病人”醒来,再馈其食,千谢而去。 王母娘娘这一试,确见扁鹊善心一片,名副其实。

得人一食,馈人一桥,王母娘娘便把袍袖一甩,襄河上立即现出了一条彩虹,紧接着万千鸟鹊衔石云集而来,越积越多,都来筑桥。到第二天一早,鸟儿不见了,原来的越桥也不见了,一座巍然壮观,宽大坚固的雕栏汉白玉石拱桥飞架在了襄河之上,两头还有四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人们都说越桥是彩虹变的。从此,来求扁鹊治病的再多也不挤了,因为越桥很宽绰。


  

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病逝。

人物生平

  少有才学

秦宓,字子敕,是四川德阳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有病而不去。曾经上书益州牧刘焉,举荐儒士任安。

  避不出仕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刘璋任益州牧时,与秦宓同郡的王商为益州治中从事,他写信给秦宓说:“贫贱困苦,何时可以度完这样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应该来一趟,与州牧见见面。”秦宓则回信拒绝。后来王商为严君平、李弘建立祠庙,秦宓写信对他说:“我因疾病隐避世外,得悉你为严、李二君立祠,可谓是对同道之人的厚爱和勉励。看严君的文章,冠绝天下,许由、伯夷的超俗操行,有如高山一样不可动摇,即使扬雄不加赞叹,同样名扬人间。如果李仲元不遇上《法言》,他的名声必然湮没无闻,这是因为他的文章缺乏斑斓的文采,可以说他是一个攀龙附凤靠他人而得名的人。而扬子云潜心著书立说,有益于世,出污泥而不染,行动以圣人为师,今日天下之人,仍在诵读他的文章。国家有这样的人,足以向四方夸耀,奇怪的是您颠倒本末,反不为他建造祠堂。蜀地本来就缺少学士文人,文翁遣派司马相如前往东方学习七经,回蜀地教化官民,于是蜀的文化学术才比肩齐、鲁。故此《地理志》说:‘文翁倡行教化,司马相如为其师。’汉室得才士,那时最为繁盛;董仲舒之类,不明封禅之礼,司马相如制定了封禅的礼仪。能制礼作乐,移风易俗,难道不是以礼仪节度人们行为规范而补益社会吗?虽说他有卓王孙一事拖累,但就像孔子推崇齐桓公的霸业,公羊高赞美叔术的谦让,我也为司马相如的教化叫好,认为应当为他建祠,并赶快撰定铭文。”当初,李权曾向秦宓借《战国策》看,秦宓说:“战国合纵连横攻战不已,读它有何用?”李权说:“孔子、严君平,汇聚众书,写成《春秋》、《老子指归》,所以海以汇合百川为阔大,君子以广博闻见为宏大。”秦宓答复说:“书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献外,仲尼一概不采收;道法除崇尚虚无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积,每年都要荡涤清除;君子固然要广博见闻,但不符礼仪则不以观看。这《战国策》反复记载阐明张仪、苏秦的谋略权术,杀人而让自己生存,害人来保护自己,这是圣贤经典所憎恶的东西。故此孔子发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阐述圣贤大道,又制定《孝经》,广泛地宣扬仁义道德。防微杜渐,抑恶于萌,所以老子主张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把它消除于萌动状态之中,的确如此啊!商汤是位大圣人,因为看到郊野之鱼就发生了沉溺打猎的过失;鲁定公本是一位贤君,因观看美女歌舞就荒废了朝政,诸如此类的人和事,数不胜数。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见那你想得到的东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乱。’因此天地纯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这正是君子所应效仿的。《洪范》记载灾异,往往由人的言行声貌引发,与《战国策》中奸诈权谋有何相干之处?”有人对秦宓说:“你想自比巢父、许由、商山四皓,为什么又有意地宣扬自己的辞藻文采、表露自己的奇瑰才能呢?”秦宓回答说:“我的文章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有什么文采辞藻可宣扬呢?当年孔子三次拜谒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这是由于对有些事他不能保持沉默。接舆边走边唱歌,评论家认为这是文采光灿的诗篇;渔父咏叹奔流的汉水,贤士们认为这是文字闪光的辞章。老虎生来就有斑斓的花纹,凤凰天生就有五彩的羽毛,难道是它们以色彩来粉饰装扮自己?都是自然天生的啊!《河图》、《洛书》因其文采而盛传于世,圣贤六经因其文采而传诵历代,君子以礼乐教化为美德,辞藻文采又有什么妨害!以我的愚笨,尚且以革子成反对文采的过失为耻,何况那些比我贤能的人呢!”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出任师友祭酒,兼任佐吏之首,尊其为仲父。秦宓假托有病,躺在家中,夏侯纂领着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带着酒食前往秦宓家宴饮交谈,秦宓依然躺在床上。夏侯纂问古朴说:“讲到你们益州养生的酒肴食具,实在远远胜过其他州郡,不知文人才士比其他州郡如何?”古朴回答说:“自前汉以来,益州人士的官职爵位或许没有其他地方的人士那么高,但谈到著书立说为世人师法,决不比其他地方差。严君平读黄、老而写下《老子指归》,扬雄读《易经》而著述《太玄》、读《论语》而著述《法言》。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制作封禅的文告,这是今日天下人人皆知之事。”夏侯纂说:“仲父如何?”秦宓以笏板拍打着自己的面颊,说:“请您不要认为仲父我说话不够谦虚,让我为您讲一讲本州的源流始末。蜀有山名汶阜,长江源出此山之中,天帝使它得到昌大,神灵使它取得福祉,因此蜀地沃野千里。江、河、淮、济四大河流,长江居于首位,这是其一。大禹出生于石纽,即在现在的汶山郡。当年尧遭受水患,鲧治水无功,禹疏长江决黄河,使它们东流入海,为民消除祸患,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的功劳能超过他,这是其二。天帝通过房、心、参、伐的星象,来决断推行政令,参、伐二宿为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就是现在的斜谷。这就是本州的始末纵横,请您平心而论,它比天下其他地方如何?”夏侯纂迟疑半晌无言以对。

  巧答张温

公元224年(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迎请秦宓为州别驾,不久又提升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联盟后,东吴派张温前来修好。张温即将返回时,文武百官都前往为他饯行。众人到齐后,惟独秦宓未到,诸葛亮几次派人催他,张温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说:“益州的文人学者。”秦宓到后,张温问他:“您学习吗?”秦宓说:“五尺高的孩子都学习,您又何必小看人!”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张温问:“头在何方?”秦宓说:“在西方,《诗经》说‘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您怎么知道?”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张温问:“太阳诞生在东方吧?”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张温对秦宓十分敬服。秦宓的文才口辩,大都如此。

  卒于司农

秦宓后来升任大司农。公元226年(建兴四年),秦宓去世。当初,秦宓看到记叙帝王世系的文献,五帝都出自同一部族,秦宓从根本上考辨出这种记载的错误。他还论证了皇帝王霸养龙的传说,都很有道理。谯周年轻时曾拜访求教秦宓,将秦宓的言论记录在《春秋然否论》之中。

  历史评价

彭羕:“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缊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於王府,飞声於来世,不亦美哉!” 诸葛亮:“益州学士也。” 杨戏:“司农性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陈寿:“秦宓始慕肥遯之高,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馀,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养)龙之说,甚有通理。”


0.1115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