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准传载:宋朝右丞相(1126—1189),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曾出知江州、建宁府,以及福建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刑。淳熙元年(1174),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八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九年,为左丞相。十五年,授观文殿学士,封鲁国公,判知衢州,力辞,改提举洞霄宫。一生为官40年,职居相位,孝宗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竭力荐举贤才,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一时人才济济。在枢密院,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言行稳健,善于调和矛盾。朱熹与唐仲友不和,互相攻讦,孝宗问淮,以“秀才争闲气”答之,居间调停息事。卒,赠少师,谥文定。
义乌新闻网·朱雪梅 陈颖颖有关“凤林亭”报道:为寻访凤林亭的有关记载,我们三入尚阳,终于在风景优美的前川村一户农家觅到了久已埋没的历史踪迹。
好客的农家主人王肃江听了我们来访的意图,慷慨地从旧旧的木箱子里捧出了厚厚一叠《凤林王氏宗谱》,一股浓郁的樟脑香味扑鼻而来。翻着那薄薄的纸张,看着行文优美流畅的古文,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鲜活的往事。凤林亭那短暂的但也辉煌一时的盛况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凤林亭吾王氏之所作也。宋之季年,当即山之巅作亭。焉以为宗族岁月之所会聚,即所谓凤林亭也,岁久而亭废。”所谓的“山之巅”的山即是凤凰山。
不论是凤凰山,还是凤林亭,在义乌王姓始祖王彦超迁入义乌之前,都无此称法。据传,凤林其名所出,与王彦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彦超是五代末宋朝初年战功赫赫的大臣。位高权重的王彦超看到昔日一大批功臣纷纷削职为民,深感京城决非久留之地,一方面向皇上奏请卸任,一方面外出寻找安身之地。王彦超曾担任过越州节度使,江南山清水秀的优美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于是不久他就举家南迁到会稽(绍兴)。当时吴越地盗贼横行,年老力衰的王彦超也已力不从心。家里请了位相士给王彦超算卦。相士说,如要避乱,王彦超与其兄王彦章一个见凤就可以安居,一个见坎可歇脚。王彦章在今东阳王坎头落脚,世代安居繁衍。王彦超则走啊走,来到了那时已十分偏僻的今尚阳一带岭干暂时落户。
一日,王彦超听人说东方飞来一只灵凤(实为孔雀),栖于府前小山古树之上,每日啼叫不息。王彦超深以为奇,遂徒步登高观凤。凤见来人,不为之惊,泰然而视。王彦超非常奇怪,不由细细地打量起眼前这座山来。但见此山,高仅三十余公尺,占地亩余,平地拔起,绝无依托,四周有良田,形似彩凤。两翼三四百公尺处,各有一座名不见经传之山川,犹似两尊护凤天神。想起相士之言,王彦超不由地大喜,欣喜之余,遂给此山取名为凤凰山,但见山上古木参天,曰凤林。可见凤林之名,流传至今,已千余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