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有5支源自姬姓,其后或以“绍姬”为家族堂号。 王姓有一支出于古代的乌丸族,故以“乌丸”作为家族堂号。 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其后王氏因以“听笙”、“凤凰”为家族堂号。 汉成帝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同日封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其家族因以“五侯”为家族堂号。 东汉末大臣王祥(184-268),以孝称。其母冬日欲生鱼,祥“卧冰求鲤”,其后人因以“求鲤”为家族堂号。 晋名士王衍(256-311),其兄王戎(竹林七贤主之一)赞其“神姿高彻”,如“琼林玉树”,其后人因以“玉树”为家族堂号。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听说山阴地方(今浙江绍兴)有一位道士善养鹅,王羲之以所写之《道德经》与其交换所养之鹅,其后人因以“鹅书”、“写经”为家族堂号。 晋尚书令王彪之(305-377),博闻多识,练悉朝议,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后世即以青箱学指世代相传家学。王彪之后人即以“青箱”为家族堂号。 相传周代宫庭外种3株槐树,大臣朝见王帝时,太师、太傅、太保三公面向槐树而立,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祐(924-987),曾植槐树3株,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后来,王祜次子王旦(957-1017),为宋真宗相,位居三公之首;王旦的儿子王素(1027-1073)也做到工部尚书的官。他的子孙即以“三槐”为家族堂号。后来又分出绍槐堂、听槐堂、植槐堂、培槐堂、承槐堂、继槐堂、嗣槐堂、仰槐堂、庆槐堂、荣槐堂、茂槐堂、晋槐堂、兴槐堂、新槐堂、槐秀堂、槐德堂、槐芳堂、槐荫堂、槐政堂、槐玫堂、槐明堂、槐清堂、槐茂堂、槐隆堂、槐藻堂、槐庆堂、槐荣堂、槐鑫堂、植三堂、三株堂、兆三堂、思植堂等堂号。 王旦的侄子王质(1001-1045),官知陕州事,克己好善,简素如寒士,不喜蓄财。他告诫子弟说:“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亡也。”他的后人因以“素风”为家族堂号。 隋唐之际有王绩(?-644),号东皋子,一生不得志,曾三仕三隐,其后人以“三隐堂”、“东皋草堂”为家族堂号。王绩的侄孙王勃(650?-676),为唐初文学家,兄弟三人皆才华横溢,其父挚友杜易简称之为“王氏三珠树”,其后人因以“珠树”、“珠耀”为家族堂号。 江西庐陵王氏开基祖王该,唐末自太原移居庐陵。五代南吴君主杨溥动员他将房产捐出为寺,让他离开旧居,北去百里,遇到“三白”就在那里定居。王该走到安成(今江西安福)连岭地方,遇到一匹白马,一打听这个地方叫大白茅,而大白茅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叫小白毛,王该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的子孙就以“三白”为家族堂号。王该的子孙有一支后来迁居汶源(今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地方,以“汶源”为家族堂号。 五代十国时王审知(862-925),后梁开平三年(909)受封闽王,子孙称开闽王氏,以“开闽”为家族堂号。 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写过一部叫《小学绀珠》的书,主张“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后人遂以“益言”、“益事”、“益文”、“益友”简称“四益”;他还在书中提出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君子五教”的观点。他的后人因以“四益”、“五教”为家族堂号。 安徽潜山崇九堂王氏,江西兴国文德堂王氏,则以先祖之名为家族堂号。 东汉学者应劭(153?-196)在其所撰的《风俗通义》中说道:“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吕氏春秋》有黄帝臣王冰,《庄子》帝尧时有王倪,《山海经》注有“殷太戊使王英采药于西王母”,都不可靠。这是因为周代之前人名之前并不冠姓氏,王冰、王倪、王英这样的人物显然是后人的伪造,是不可以信以为真的。 不过王姓(王氏)出现的时间比较久远却是不争的事实。早在3300年前的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王”这个族氏。《三秦记》有周武王臣王摩子,《说苑》有“王满生见周公”,王摩子、王满生这两个人物是不是出自商代的王氏,已不可考。 王姓有7个主要来源: 殷王帝辛(纣王)王叔比干之后。为子姓王氏。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力谏被杀,葬在朝歌以南牧野的地方(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子孙居牧野守墓,以王为氏。这一支王氏一直居住在今河南地区,形成著名汲郡王氏望族。其后又分出天水王氏、东平王氏、新野王氏、新蔡王氏、山阳王氏、中山王氏、章武王氏、东莱王氏、河东王氏等王氏望族。 出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9)之后。为姬姓王氏。相传灵王二十一年(前551),谷水、洛水泛滥,危及京城,太子晋与灵王为治水事发生争执,灵王恼羞成怒,将他废为庶人。他的儿子王孙宗恭后来官居司徒,当时人称他们家为王家,后来就以王为氏。其后子孙分为太原王氏和琅玡王氏两大支。太原王氏出太子晋15世孙、战国末年秦大将军王翦之后。王翦之子王贲,为秦大将、通武侯。王贲之子王离为秦武城侯。王离次子王威,为汉扬州刺史。王威9世孙王霸(?-59)居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太原王氏开族始祖。王霸长子王殷,东汉时任中山太守,居祁县(今属山西),太原王氏自此分为晋阳、祁县2支。太原王氏,子孙世代位列高官,和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4大士族,而王氏居首,成为第一豪门。到了唐代,陇西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5大士族。隋唐以后,社会动荡,太原王氏几经分化迁徙,至今子孙遍布海内外。琅玡王氏,出太子晋裔孙《左传》王元之后。王元避秦乱,迁居琅玡(今山东胶南)。玄孙王吉,为汉谏议大夫,迁皋虞(今山东即墨北),后迁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东),子孙世称琅玡王氏。自汉至唐,世系不断。其后,子孙分散各地。晋书圣王羲之一族,即出琅玡王氏。琅玡王氏一支,世居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郯城镇北),出三国时魏国司徒王朗(?-226)之后。王朗之女嫁司马昭(211-265),其子司马炎(236-290)建晋,尊为文明太后,其族因此显贵,世称东海王氏;又一支,世称开闽王氏,出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862-925)兄弟之后。唐末,王吉裔孙王晔任固始令,后定居固始(今属河南)。王晔玄孙王潮(846-897)、王审邽、王审知随王绪起兵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闽王。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延翰、王延政相继建立了闽国和殷国。王氏子孙繁衍,至今遍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又一支出唐末黎阳令王言之后。王言,莘县(今属山东)人;其孙王祜为宋兵部尚书,子孙以“三槐”为家族堂号,这一支王姓因此称为三槐堂王氏,为北宋第一大族。子孙遍布全国。 周平王(?-前720)之孙王孙赤之后。公元前718年,周平王驾崩,因太子洩父(fǔ)早死,王孙林废其兄赤自立,是为周桓王(?-前695),以王孙赤为大夫。周庄王时(前696-前682),王孙赤投奔晋国,为并州牧,其后以王为氏。裔孙王卓,晋末为河东太守、猗氏侯,死后葬在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子孙世居猗氏,称为河东王氏。 周王子成父(fǔ)为春秋齐大夫,以王子为氏。齐昭公十七年(前616),北狄鄋瞒侵犯齐国,王子成父因抗击鄋瞒有功,封为莱大夫,子孙留居东莱曲城(今山东莱州市)。到了至东汉时,王子氏更姓王氏,世称东莱王氏。 周考王(?-前426)即位,封其弟王子揭于故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其后为王城氏,后省为王氏,世称考城王氏。 魏国被秦国所灭,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前243)之孙魏卑子逃泰山。汉高祖召为中涓(近臣),封兰陵侯。魏卑子之子魏贤,汉宣帝时任济南太守,改姓王。子孙世居京兆郡灞陵(今陕西西安灞桥区),称京兆王氏。这一支王姓因为在唐玄宗时连出过3位凤阁舍人(中书舍人),所以也称为凤阁王家。魏贤(王贤)裔孙王龚为东汉顺帝时太尉,子孙世居高平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北鲁桥乡南),称为高平王氏,也称山阳王氏。京兆王氏的一支迁到今天的河间一带,称为河间王氏。 战国时齐王建之孙田安,秦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兵败,田氏失王位,子孙以王为姓。北海、陈留王氏即出田安之后。北海王氏之一支,汉武帝时迁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称元城王氏。新朝皇帝王莽(前45-后23),即元城人。 除了以上7支王姓外,还有4支: 王莽篡汉,汉燕王刘丹玄孙刘嘉、宗室明德侯刘龚等32人依附王莽,被赐姓王氏。有人说赐王姓的是燕太子丹的后代,那就错了。 浙江缙云五云镇一支王姓,其先本姓梅。始祖梅稜,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自宣城迁缙云梅宅村(今五云镇),后裔分为4姓,其一王姓。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宅一支王姓,本姓匡,宋代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去“匚”为王姓。 江苏宜兴烟林一支王姓,本姓羊。明初有族人在京为官,因不附权奸获罪,族人惧株连,改王姓。 上海市崇明县,江苏海门市与启东市南部、南通市通州区南部与东北部、如东县东南部王姓读“杨”,现在年轻人已趋向读Wánɡ。江西南昌县等地也有这种情况。方言“王”、“杨”不分的情况也造成一部份王姓人因此被人错写为杨姓。据《浔阳新安王氏宗谱》载,洪武中户口登记时,新安王氏因乡吏误登记为杨姓,虽然有一部分子孙恢复了王姓,但仍有一部分没有恢复过来。例如,江西九江市岷山乡中岭村户籍登记为杨姓的人,死后祠堂和墓碑上都写成王姓。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王姓,例如: 匈奴族有王姓。《汉书·功臣表》有潦悼侯王援訾,原是匈奴赵王;信成侯王定,本为匈奴左大将军。他们投降汉王,封了侯,子孙后来融入了汉族。两晋、南北朝时休屠胡、屠各胡、汾州胡是匈奴族的支系,也有王姓,后来也融入了汉族。屠各族王姓,世称略阳王氏。 东汉、三国时賨人有王姓,后来融入汉族,世称宕渠王氏。 东汉、三国时山越人有王姓。山越人,为秦汉时期百越人的后代。东汉和三国时期分布在东南地区及今江西等地山区。三国时期东吴围剿山越,山越人自此消失,大部分融入汉族。山越人王姓,世称豫章王氏。 魏晋南北朝迄宋代西南蛮叟族有王姓,唐时为白蛮4大族之一。今白族王姓,多出白蛮王姓之后。⑤东晋时氐族姓。后融入汉族,世称新平王氏。 乌桓(乌丸)族王姓,三国时乌丸归尼侯王同之后。后改乌丸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王姓。王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本名乌丸冏。初仕北魏,官度支尚书;后仕梁,官护乌丸校尉,改姓王氏。其子王神念(451-525),初仕北魏,为颍川太守,后仕梁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王神念之子王僧辩(?-555),梁太尉、尚书令。王僧辩之子王顗(?-573),自梁奔北齐,为竟陵太守,复姓乌丸氏。乌丸顗之子乌丸珪(571-639),入隋复姓王氏,唐太宗时官侍中。其后融入汉族。 十六国时休官族姓,世居陇西上邽,即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后融入汉族。《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胡三省注:“休官,杂夷部落之名。” 古代羌族姓。自称其先汉人,避地西戎,居湟水,世为君长,改钳耳氏。后融入羌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王姓。北魏时宦官、宕昌公王遇(钳耳庆时),北魏大臣、尚书令王睿(434-481),北魏大臣、真定县开国侯王椿(479-540),其先即钳耳氏。西魏大统十五年(549) ,羌族又改钳耳氏氏,隋初恢复王氏。隋代大将王辩(562-617),即羌族王氏。唐时融入汉族,世称钳耳王氏或冯(pínɡ)翊王氏。⑨南北朝、隋唐时俚族有王姓,一部分后来融入了汉族。 高丽族有王姓,其先乐浪(在今朝鲜境)人。前燕太宰王波之后。王波玄孙王珍,为北魏黄门侍郎;王珍之子王罴,为北魏伏波将军,以良家子镇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子孙遂为武川人。王罴之子王盟(?-545),西魏太傅、长乐郡公,赐姓拓王氏。至北周,复称王氏。王盟之子王励(512-537),为西魏都督,从大将军宇文泰(509-556)出征战死;弟王懋,为西魏大将军、小司寇;王盟之侄王显,为北周大将军、洛邑县公;王显之子王谊(540-585),北周大司徒,隋初进封郢国公。这一支王姓后来融入了汉族,世称营州王氏或乐浪王氏。 羯族有王姓,《晋书·祖约传》祖约兄祖逊有胡奴王安,即羯族。羯族王姓后来融入了汉族。 鲜卑族有王姓,本姓可频氏。北魏、西魏、北周大将王雄(507-564),西魏恭帝元年(535)复姓可频氏;至北周,复称王氏。其子王谦(?-580),北周上柱国、益州总管。可频氏有未复王氏者,唐建中中(780-783)有蓝田尉可频瑜,子孙融入汉族,后改王姓。 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621),本西域月支人,姓支氏。父卒,母改嫁北周仪同王粲,因从养父姓王氏。 契丹族姓。唐贞元中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王武俊(735-801),即契丹怒皆部人;其子王士真(?-809),元和中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士真子王承宗(?-820),元和中成德军节度使兼镇、冀、深、赵等州观察使;弟王承元(801-833),太和中平卢军节度使兼淄、青、登、莱州观察使。又契丹族耶律氏,金代为移喇氏,部分人改为王姓。蒙古国大将、兵马都元帅、镇辽东便宜行事兼义、川等州节度使王珣(1177-1224),本姓移喇氏。其祖父移喇成,金海陵王正隆末避难辽西,更姓王氏,遂为义州开义人。珣子王荣祖,元崇义军节度使。 回纥族姓。唐回鹘思结部阿布思别部人没诺干,本安东都护府属下,唐贞元中被契丹人、镇州节度使王武俊收为养子,更名王五哥;后唐宰相王镕,其先回鹘阿布思别部人,疑为王五哥裔孙。 靺鞨族(Mòhé)姓。唐时有渤海国紫绶大夫、行政堂省左允王新福,靺鞨族。 黎洞蛮姓。南宋乾道中有黎洞蛮首领王日存,后以功授承节郎。 金代女真族完颜氏、夹谷氏,金亡后或改王姓。明赐女真人麻子帖木儿姓名王麒。 明赐蒙古人阿的纳姓名王义,赐演只不花姓名王懋忠,赐乃马歹姓名王存礼,赐虎三姓名王彪。 这些少数民族,除一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外,大多最后融入或衍化为其他民族。 现代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王姓,例如: 蒙古族有王姓。河南南阳市卧龙区、镇平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唐河县、社旗县、桐柏县、新野县、南召县等地蒙古族王姓,元世祖忽必律第9子镇南王脱欢(?-1301)次子镇南王脱不花、第3子威顺王宽彻普化、第4子淮王帖木儿不花(?-1368)之后;湖北红安县蒙古族王姓,元末湖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1309)之后。也先不花子亦怜真(?-1314),湖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子君用,明初归顺明廷,以王为姓,定居麻城仙居里(今红安县永佳河镇沙河村),为红安蒙古族王姓始祖。又蒙古族王(Wang)氏、王沁(王勤) 氏、囊嘉氏、岗根氏、塔塔儿(塔塔尔)氏、汪古惕(翁古特、汪古特、旺高德)氏、戈楚惕(嘎楚惕)氏、斡鲁德氏、卓木克氏、祥楚勒氏、苏莫沁氏、汪努惕(旺努德、翁牛特)氏、宁嘎惕(宁嘎德)氏、孛儿只斤(包尔吉根)氏、朱拉楚德氏、博日和德氏、翁吉剌惕(晃给热德)氏、兀格勒惕(斡厄鲁惕、斡格勒德)氏、忙纳兀惕氏、敖勒高努德(敖勒古努惕)氏、失剌塔塔尔(协尔达塔尔、锡热塔塔尔)氏、岗奇德氏、嘎奇德氏、脑颜很氏、项楚勒氏、召拉沁氏、忙高德氏、哈奇德氏、巴荣嘎尔氏、敖苏努德氏、阿如拉德氏、乌格希沁氏、牙木特德氏、何热矣德氏、巴如拉德氏、达尔哈德氏、和楚古德氏、额尔古德氏、也和额尔古德氏、巴嘎额尔古德氏、奥勒胡努德氏、奥矣高尔沁氏、巴尔高楚德氏、察干克里特氏、特努胡勒沁氏、也和克里特氏、阿拉格楚德氏、额尔和楚德氏、嘎勒奇纳尔氏、巴嘎何热矣德氏、哈热何热矣德氏等,部分人亦改王姓。 回族王姓,一支出唐贞观时来唐传播伊斯兰教之撒哈八·撒阿的·宛葛思(一译斡葛思)之后;一支出唐时太原回回人玍科甲之后。唐王以其姓读之拗口,乃赐改王姓;一支出明锦衣卫千户舍伯沙之后。舍伯沙玄孙王承恩始改王姓。 藏族有王姓。四川丹巴巴底乡邛山村、聂呷乡聂呷村藏族王氏,其先清四川丹巴县巴底、巴旺土司,并出清康熙时巴底安抚司安抚使绰布木凌之后。民国初,巴底土司王寿昌、巴旺土司王福元始姓王氏;云南德钦奔子栏藏族王氏,其先清云南丽江府维西厅奔子栏土千总。一世千总神翁,二世千总王世昌始姓王氏;甘肃临潭藏族王姓,部分出自明陕西洮州卫(治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藏族土指挥佥事王氏之后。始祖星吉巴元末为吐蕃宣慰使副使兼管闾井千户所职事达鲁花赤。明初投诚授梅川守御世袭百户。卒,子王亨袭职,始姓王氏,后以功升指挥佥事。又藏族简、简得、平托、散蒲、瓦比、扎拉瓦、色吉巴加、弯比、洛希等姓,亦或改王姓。④苗族有王姓。贵州剑河巫吉地方苗族方氏族,因土司姓王,该氏族即以王为汉姓;贵台江苗族王姓,先祖名王(意为“池塘”),清代户籍登记,以王为姓;贵州凯里苗族王姓,一支出明初夏国公、镇远侯顾成(1330-1414)之后。顾成,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洪武间入黔;5世孙、香炉山千户指挥顾良相,弘治七年(1494)因私动官军攻打蒙司失败,潜匿开怀(今凯里开怀乡),娶苗女,生4子,子孙融入苗族,沿用顾姓,部分改王姓。又苗族卯当、卯当卓、卯当桑、卯荡、蒙荡、所窝、孟达等姓,亦或改王姓。 彝族王姓,本姓阿肯、阿女、阿乌、阿补、阿苏、姐火、姐刀、姐洛、吴骨、结补、结耿、额切、翁姑、莫篓、俄母、俄尔、海乃、阿说海乃、邱莫沙增、拉乌、塔直、亚拉、糯、阿勾、阿黑、哦恨、毕摸、都普、巴兰、俄木、尼格、曲木、伟色。 壮族王姓,其先以部落旗色称黄族,后以王为姓;广西马山县白山镇部分壮族王姓,先祖王青,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宋皇祐间从狄青(1008-1057)征邕,以功世袭丹良堡土舍,子孙融入壮族,明、清时世袭思恩府白山巡检司土巡检。 朝鲜族王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开城王氏、济南王氏、江陵王氏、海州王氏之分。开城王氏,出自高丽王族之后,先世为中国太原王氏;济南王氏,出自1644年朝鲜凤林大君回国时随同至朝鲜的明朝遗民“九义士”之一的济南人王以文之后;江陵王氏出高丽开国之君王建之子王裕之后;海州王氏始祖王儒,本姓朴,为高丽开国功臣,赐姓王氏。 满族王姓,其先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八旗满洲完颜氏、伊喇氏、王佳氏、叶禄氏、哈达纳喇氏、吴然(乌彦)氏、乌苏氏、库雅拉氏,以及融入满族的蒙古卓穆克(卓木克)氏、旺吉氏、旺古尔氏与八旗满洲汉军王氏。 哈尼族有王姓。南金平哈尼族王姓,本姓楼牙;红河哈尼族王姓,其先汉族王氏。 瑤族王姓,本姓多勒帕、新翁。 白族王姓,部分出介耻氏族,即鸡氏族之后。 土家族王姓,部分出自以白虎为图腾的氏族;部分王姓,本姓墨,始祖名墨着王;部分王姓,本姓左。 黎族王姓,本姓朴冲、朴基、勒豪、勒瓦等姓。 傈僳族王姓,本姓汪扒氏(鱼氏族)、玛杂扒氏(竹氏族)、立土时氏(王氏族)。 佤族王姓,本姓修、阿套、朋克、巴大、巴德、吐耐、杨龙、布农、阿芒(阿米昂)、果恩邛、果恩茸、果恩普、果恩塔、果恩贝、木依斯杜、吐赛、杨格来、吐布拉、朗鹿埃等姓。 高山族王姓,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赐姓。 拉祜族王姓,本姓法拉透、怕透。 纳西族王姓,本姓纳底氏。 景颇族王姓,本姓勒邦(勒蚌)氏。 现代羌族王姓,本姓俄日、阿克西、不勒、达勒热、得日朵、甲日谷、拉敝、目杜、日安尔、刹勒。(21)布朗族王姓,本姓熟郎氏、万字氏。 锡伯族王姓,本姓完颜氏、瓜尔佳氏、王阿里氏、王卡里氏、瓦尔卡拉氏。(23)阿昌族王姓,本姓喇纳氏、喇摇氏、腊霍氏。 德昂族王姓,本姓斯歪、办耐、索孟。 白马藏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畲族、水族、仫佬族、布朗族、仡佬族、东乡族、普米族、保安族、赫哲族、裕固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基诺族、京族等民族也有王姓。 |
王姓为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大姓。
王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除了前边提到的外,还有:
王翦,周灵王太子晋15世孙,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末年秦大将军。子王贲,秦大将、通武侯。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公元8年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为绿林君所杀。
王充(27-97?),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著作有《论衡》。
王符(85?-132),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哲学家。著作有《潜夫论》。
王粲(177-217),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叔和,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晋太医令。编有《脉经》10卷。
王羲之(321-379),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其子王献之(344-386),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晋书法家。
王僧孺(465-522),郯城(今属山东)人,南朝梁诗人、骈文家、谱学家。
王珪(571-639),其先乌丸人,北齐竟陵太守王顗(?-573)之子。唐太宗时官侍中;珪孙王焘(670?-750?),郿(今陕西眉县)人,唐医学家。辑有《外台秘要》,为中医重要经典。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初唐4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所作《滕王阁序》最为著名。
王昌龄(?-576?),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诗人。
王维(701?-761),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唐诗人、画家。
王建(847-918),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五代时前蜀建立者。公元903-918年在位。
王审知(862-925),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十国时闽国建立者。公元909-925年在位。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宋神宗相。
王应麟(1223-1296),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学者。著有《困学纪闻》《玉海》《三字经》《姓氏急就篇》等。
王实甫(1260?-1316?),定兴(今属河北)人,元戏剧作家。作有《西厢记》等杂剧。
王冕(?-1359),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画家、诗人。
王蒙(1308-1385),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画家。赵孟頫(1254-1322)外孙。与黄公望(1269-1354)、倪瓒(1301-1374)、吴镇(1280-1354)并称“元四家”。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明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
王廷相(1474-1544),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与李梦阳(1473-1530)、康海(1475-1540)、边贡(1476-1532)、徐祯卿(1479-1511)、何景明(1483-1521)、王九思(1488-1551)并称明代文坛“前七子”。
王九思(1488-1551),陕西鄠县(今户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吏部郎中,文学家。擅诗文、杂剧、散曲。与李梦阳(1473-1530)、王廷相(1474-1544)、康海(1475-1540)、边贡(1476-1532)、徐祯卿(1479-1511)、何景明(1483-1521)、王九思(1488-1551)并称明代文坛“前七子”。
王世贞(1526-1590),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文学家。别称弇州山人。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南京市金坛区)人,明律学家、医学家。
王铎(1658-1723),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清礼部尚书,书画家、文学家。
王夫之(1619-1692),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清之际哲学家。
王士禛(1634-1711),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代诗人。别号渔洋山人。
王鸣盛(1722-1797),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榜眼,史学家、经学家。所著《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1728-1804)之《廿二史考异》、赵翼(1727-1814)之《廿二史劄记》誉为清代3大史学名著。
王昶(1725-1816),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乾隆进士,刑部有侍郎,学者、金石学家。所撰《金石萃编》最为著名。
王念孙(1744-1832),高邮(今属江苏)人,清音韵训诂学家;其子王引之(1766-1834),训诂学家。
王清任(1768-1831),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清代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
王筠(1784-1854),山东安丘人,清代文字学家。
王孟英(1808-1868),浙江盐官(今海宁)人,清代医学家。所撰《温热经纬》为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先谦(1842-1917),湖南长沙人,清末民初史学家、经学家、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实业家。曾任清国子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长。
少数民族王姓也有许多著名人物。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外,还有:
王日存,乐昌(今属海南)人,南宋乾道、淳熙中黎洞蛮首领。
王珣(1177-1223),蒙古国将领,辽皇室后裔。本姓耶律氏。
王升,云南大理人,元末曲靖宣慰副使、白族文学家。
王乃(?-1381),明初贵州罗甸布依族农民起义首领。
王牛儿,明成化中广西桂平大藤峡瑤族人民起义首领。
王崧(1752-1837),云南浪穹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白族学者、南中大儒。
王源,云南丽江人,清嘉庆中福建永春知州、纳西族画家。先世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子王锡桐,画家,历官江苏如皋、睢宁、安东知县。
王囊仙(1778-1797),清嘉庆中贵州南笼(今安龙)布依族起义女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