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言通用联:
三年化治;一郡清风:上联典指常氏历史名人常应物的事迹。下联典指北周时期的永阳郡公常善,累有战功,历任刺史,颇有政绩。
节齐苏武;名擅儒林: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太原人常惠,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余年。昭帝时官光禄大夫,本始年间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打击匈奴,回朝后封长罗侯。后代苏武任典属国,甘露年间官右将军。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温县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聪敏,研读遍及五经、百家。太武帝西征时,他任宣威将军。曾在家乡温水旁置学馆,授徒达七百余人,执教严厉有方,当时人称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平原世泽;贤臣家声:全联典指黄帝时的贤臣常先。
2.五言通用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联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诗句联。唐朝诗人常建(公元708~?年),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开元进士,与王昌龄榜曾任盱眙尉。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塞诗。有《常建集》。
3.六言通用联:
御封濮阳县子;雅号儒林先生: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车骑将军秘书监常景,字永昌,凉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著述凡数篇。下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宣威将军常爽,字仕明,徙居凉州。少聪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太武西征,拜审理威将军。尝教授门徙七百余人,严厉有方。时人号为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4.七言通用联:
安民不为妻损节;开平独佐主兴邦: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临邛人常安民,字希古,熙宁年间进士,任成都教授,任职期满后就住在京城里。妻子孙氏,是宰相蔡确妻子的妹妹,但他与蔡确从不来往。后官至御史,绍圣初年,被哲宗召见时,他指出权相章惇、蔡京的过错,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联典指明初时期的名将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前锋渡江攻取采石,屡次出奇兵击败元军。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徐达共同领兵,军中号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鄂国公。洪武初年,与李文忠北上攻克开平,还师时病逝,追封为开平王。
华阳国志德名远;开平武王恩威长:上联典指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常璩,字道将,江原人(今四川崇庆)。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等职,著有《华阳国志》等,为中国西南地区古史重要典籍。下联典指明初时期的名将常遇春(公元1330~1369年),字伯仁,怀远人(今安徽怀远)。元朝末期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他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治今内蒙古正旌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死,谥号“忠武”,追封开平王。
一生常继开平志;千里声传任侠名:此联为当代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田汉(公元1898~1968年),撰赠当代著名文艺家常任侠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开国将军,平定天下;创兴学校,领袖闽中:上联典指明初时期的名将常遇春。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门下侍郎常兖,以清俭自贤。后贬潮州刺史。建中初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兖为设乡校教导之。
6.典故、趣事:
大战九华山: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原来当过土匪,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相传,常遇春率训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今江西九江)。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逝于柳河川。逝世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常志美是中国清朝(公元1644~1911年)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蕴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九岁时跟随叔父奉命到北京朝贡,此后留居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后又迁移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济宁地区,在那里和当地姓常的家族联合成宗族,所以取汉姓为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祖先本来就居住在中国内地的江南地区,后来才迁移到山东省。常志美曾在清朝康熙皇帝(公元1662~1722年)年间出任过伊斯兰教的大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除了阿拉伯文经籍的著述外,还非常重视讲授波斯文经典教义。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华北地区,穆斯林们把他称为“常巴巴”,以表示对他的尊崇。主要著作是波斯文的文法书《亥瓦伊·米那哈基》,成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