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是宗族分支的名号。何氏族人以“水部”、“四友”、“庐江”、“忠孝”、“咏梅”、“抚逸”和“三桂堂”等为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其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庐江堂:出自晋代何祯的故事。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何祯,庐江人,字元干。有文学才干,容貌甚伟,仕魏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为官清廉,秉公办事。何氏后人为纪念这位先人,遂以“庐江”为堂号。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等。
2、何氏郡望:何氏家声扬庐江
郡望者,顾名思义,郡中望族也,是指古代某一大的行政区域内显贵煊赫的大姓族。
何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颃强拼搏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有关史料显示,何氏郡望主要有七个:(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2)东海郡,秦设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县北);(3)陈郡,秦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献帝时改为陈郡;(4)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右扶风,三国魏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六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6)丹阳郡,治所在今江苏丹阳;(7)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
11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