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地近古都长安的三原县,这里曾经地处秦川腹地,民丰物阜通。于右任父亲是极爱读书的奔走商人,这极大的影响了幼年的于右任。17岁中秀才,被陕西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年轻时投身革命,接受西方现代思潮,并发愿改良社会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在为国民政府官员期间,鞠躬尽瘁见证8年革命,虽是苦尽甘来,却也无法阻止4年后内战的生灵涂炭。
于右任:破窠臼而独创于氏草书,被尊为一代书圣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在书法领域,于右任年轻时苦练赵孟頫,后来又痴迷魏碑,前期作品将赵氏书体的文雅秀媚与碑学的雄强笃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外观霸悍张扬、实则敦厚温润的艺术风格,独具“威而不猛、光而不耀、直而不肆”的翰墨气韵。从上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于右任转而精研传统草书,书风为之陡然大变,逐渐以劲健豪放的面目而为世人所熟悉、所青睐、所推崇。
于右任:破窠臼而独创于氏草书,被尊为一代书圣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 法作品欣赏
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出版《草书月刊》,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于右任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