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远古,河南沁阳虎头山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陶器盂(古代盛饭器皿)的部落,这里农耕文明发达,制陶技术精湛,被称作“盂”部落。盂又称邘,作为盂部落的居住地被称为“邘”地。
公元前1000多年,邘地成为战略要地,被封为诸侯封国——邘国,又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岁月,邘国灭,遗民遂以国为氏,去邑为“于”。经世代繁衍迁徙,成为当代中华姓氏中的第28位姓氏,总人口数约为744万人,占总人口的0.62%。
西周邘国于姓初始家园
在新石器时期,太行山南麓曾是伏羲神农氏和黄 帝轩辕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夏部落首领禹建立夏王朝后的第一年,禹王就在邘地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农事历法《夏时令》,并以陶器盂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器。
当商代农业发展已成规模的时候,邘地的商业雏形也已显露,先人们就在附近具有生存条件的地方修建起了以农耕和商品交换地为主体的城池,称为邘方,也是后来商王朝的陪都。
帝辛(纣)元祀,辛王命鄂侯于邘地,立鄂侯国。《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时以西伯昌、九候、鄂候为三公。后来鄂侯被纣王杀害,其子孙宗亲迁逃到湖北鄂州定居繁衍,这是至今湖北省简称“鄂”的原因。
当时,以西伯侯姬昌为部落首领的周族在陕西壮大,逐步扩张势力,先后攻黎(今山西长治)、伐邘(今河南沁阳),公元前1057年打败戎人,攻灭鄂侯国,改鄂都为邘,并把邘城扩建作为自己的陪都。周武王继续向东攻占了朝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了诸侯。
由于邘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邘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诞)于邘,建立了邘国。西周初年是宗法分封制,只有诸侯才有姓氏,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而邘国建立,姬姓邘氏成为邘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也标志着姬姓族群一个分支——邘氏氏族的诞生。
邘国是西周当时26个诸侯封国中的王子封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宣臼把国都向东迁到洛阳,称为东周。东周时列国争霸,史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国,就是在这一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国灭其诸侯及其支属皆废为庶人,他们为以后区氏属、别支脉,即以国名为氏。
在古代,邑也为都城、侯国。当时邘国国君邘厥对臣民们说,“我们都是邘国人,都姓邘。现在没有了国家,我们的邘就成了无‘邑’之于,那今后我们就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