葚闻国有历史家有谱书永正宗派以免后世秩序不分也我于氏先年无可考自清朝始有考焉原籍系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波(泊)人初迁山西自清祖入关时在火枪营当兵清祖定鼎后拨在盛京镶黄旗当兵为汉军八旗人也因居住焉迨后族支繁盛散居各地耕读传家民质朴厚当清朝初时有达者如得水公圣主赐名成龙为官清廉民间有清天二字之称文先武烈代不乏人遂成钜族然支派分衍居处星散不得常聚有数世不相通问者迁徒远地明知为宗族而不知为若何辈者良可慨也夫今文明日进有鉴于斯仅我一支派编成谱书于氏各族谱辈编集四拾字以整我族世惟

  始祖有良   二世得水    三世仲

  四世自     五世进      六世周

  七世天     八世文      九世发

  十世万     十一世长    十二世连

  十三世海   十四世广

  以下依谱书四十字样顺序排列

  谱书四十字样于左

  计  开

  继宗名振久     承奉兆秀纯

  信义守世泽     仁敬会善良

  光裕同维贵     德厚庆延祥

  孝悌安家本     秉正治国昌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3]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3]

  

  迁徙传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1]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4],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 

  

0.0931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