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纪氏宗祠在柳塘口村委会院子的北侧,雕梁画栋,在周边现代平房的衬托下显得尤为醒目。建筑为三开间砖木结构,花脊小瓦,十分雅致。门廊上的雀替连成一片,雕刻精美,还有彩绘。雀替木雕内容均以缠枝为主,但中间部分雕着若干葫芦,两边则雕有牡丹。
宗祠门廊两侧墙上,还分别刻着一个“忠”字和一个“孝”字,字体浑厚有力,十分典雅。据说这里两个字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雪蓑所书,但其中那个“孝”字曾经被盗,后来又有人给补上的。
宗祠内最有名的,当属挂在墙上的牌匾和对联。这牌匾和对联都十分独特,牌匾上写的是“九两之一”四个字,对联字数很多,上联是“锡姓自南阳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著族”,下联是“迁居近东济庆迩日宗支汇合披图历历派分沭泗清流”。
“九两之一”的牌匾殊为少见,根据立在宗祠前的石碑说明文字,“两”,通“耦”,又通“偶”,有“谐和”、“协调”之义。《周礼·天官太宰》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意思是:谐和万民,维系邦本,有九种办法。“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所谓“九两之一”即“谐和万民,维系邦本”有九种办法,而亲睦族人正是九法之一。
至于对联,上联写的是,纪氏家族是古纪国的后裔,原居南阳河畔,因禹时导河入海有功,故赐以国为姓,追求起本源来,是一个显贵的家族,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这些最有名的氏族相提并论。下联写的是,纪氏迁移到东济水附近居住后,几支宗人汇聚到了一起,打开族系图本,源流清清楚楚,虽然支系很多,但都深受鲁文化的影响,保持着礼乐之邦的优秀传统。
对联的落款,上款为“嘉庆十年岁次乙丑二月之吉”,下款为“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河间宗人昀拜题”,印章为“纪晓岚印”。
3现状编辑
面目苍凉的纪氏宗祠
2006年3月7日,距离纪晓岚为宗祠题字已经过去200多年。我们在层层民房背后找到了隐于柳塘口村的“纪氏宗祠”。
时隔两百年,它已经不完整,而且满目苍凉。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纪氏宗祠原有大门和正厅以及两排厢房组成。可是如今,大门与两排厢房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间孤零零的正厅,且这间沧桑的正厅已经成为村委会办公室。
宗祠四周新盖了些房子,尘土飞扬,嘈杂的喧闹声和新建的二层小楼似乎都盖住了纪氏宗祠,使它隐没得毫不起眼。
但仔细看,整个宗祠正厅依然气势恢宏。青瓦飞檐、雕梁画栋,瓦当上刻着精美的花纹,檐壁顶上雕刻着一朵朵莲花,瓦檐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头,只是因为年岁太远,已经只剩下一两只。
正厅为硬山顶、前出厦。厦内东西两侧分别刻着“忠”、“孝”二字。进得大厅,一抬眼便看见了厅内正中的悬匾“九两之一”。当年纪晓岚亲笔写的对联已被刻在檀木上,挂在两侧。对联上的落款为:“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河间宗人昀拜题”,印章为“纪晓岚印”。[1]
村里78岁的老人纪荣才对纪氏宗祠的掌故颇为熟悉。他告诉我们,宗祠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到现今只剩下这一间正厅。墙上那两副檀木对联是村民们当年从火里抢出来的,差一点就付之一炬。看我们对纪晓岚的对联一脸迷茫,他便缓缓向我们讲述了这副对联的含义。
先来说说匾额“九两之一”:《周礼·天官太宰》中曾记载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九两其一曰牧,以地得民;其二曰长,以贵得民;其三曰师,以贤得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其六曰主,以利得民;其七曰吏,以治得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其九曰薮,以富得民。这九事谓之九两。而九两之一就是指其一曰牧,用现今的话就是说“只要能处理好土地的问题,人们就能安居乐业。”
上联所蕴含的意思是:纪氏家族是古纪国的后裔,原居南阳河畔,因协助大禹导河入海有功,故被赐以国为姓。这是一个显贵的家族,可以和姚、姬等贵族之姓相提并论。而下联则是说:迁移到东济水附近的纪氏宗支,如今又联系上了宗,又汇合在了一起,打开族谱,源流清清楚楚,都受到鲁文化的教养,保持了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
从这副对联,我们不难看出纪晓岚确实是一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