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源于唐代张远彦《历代名画记》,又见于明代无名氏的《宣和画谱》。

  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是有名的画家,画技非常高超。相传他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是都没有点上眼珠,令人看后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有人问他其中的缘帮,他说:“如点上眼睛,龙就要飞走。”人们对此非常怀疑,一定要他试一试。张僧繇被迫无奈,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谁知刚一点上,顿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两条龙果然破壁而起,飞走了。这个故事是人们仰慕张僧繇的绘画才能而编造出来的。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画龙点睛”,用来比喻人说话或者做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他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格外鲜明、生动和深刻。

  〖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樊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商纣是殷纣王,有名的暴君。后来,人们用“助纣为虐”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0.1033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