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思,信祖长子,生卒年不详。据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春二月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二十三代孙让祖谨藏草谱一帙,二十四代孙瀛祖作为书册传予子孙,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夏六月,二十五代孙化民祖修饰成文,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二十八代孙前,暨男二十九代孙绍先、三十代孙跃龙,率男三十一代孙琰,再加续编的《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承王命迁馆陶时,孝思祖不在迁徒之列,遣亲子舜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祖去城东常氏庄下邨,同孝忠、孝礼二祖各开荒作熟耕,占地土,未回籍。据201510月,重修《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载 “居福山县,康熙年间,三十代孙夔龙、跃龙赴试济南,遇福山同宗副任,字宏士,谱应试,叙及族谱,宏士传写至孝思祖,省中未及详叙,世系大略,后有统合族而全叙者,再细核而详书焉。”配孔氏,生子二:舜、仁。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敬,信祖次子,生卒年不详。居山东省福山县。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承王命迁馆陶时,孝敬祖不在迁徒之列,因子幼,乃遣义子王伯元(原姓刘)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其去城东常氏庄下邨,同孝忠、孝礼二祖各开荒作熟耕,占地土,未回籍。后伯元迁入他村,其后裔在东潘庄、白堌,未入谱。据201510月,重修《王氏族谱》上卷附录记载:“孝敬居福山县,有子未详。义子伯元与孝忠、孝礼二祖同来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后伯元迁居别村,子孙未曾入谱。”孝敬祖幼子未详。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忠,信祖三子,生卒年不详,原居山东省福山县。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孝忠祖与弟孝礼祖均在迁徒之列。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时,彼时二祖西行,离家实难,奈圣旨不敢违背,乃携妻抱子,洒泪而行。据201510月,重修《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记载:“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奉命谐弟孝礼,同迁馆陶东北常氏庄,祖殁后卜兆新茔,孝忠祖葬左,孝礼祖葬右,兄弟并穴入茔。“配朱氏,福山县人,生子杰。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礼,信祖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福山县,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在世的父祖辈)定远将军(官名,南朝梁沿置。唐为武散官,正五品上。宋同唐。金有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与兄孝忠祖、舜祖、伯元,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馆陶县东北常氏庄。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此即吾始迁祖也(自鉴祖至孝礼祖居福山六世),祖在福山同居数载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因西三府(济南、兖州、东昌),遭元末兵戈之后,人民逃亡,田野荒芜,州郡尽是荆棘,旨上将土居人户,坐为军籍。令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临海等处户繁丁多者,迁于西三府。彼时,孝思、孝敬祖不在迁徒之列,惟我孝忠、孝礼祖,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距今(2019年),已经627年。卒后葬于杨坟祖茔正穴。配孙氏,诰封夫人。生子三:俊、云、荣。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舜,孝思祖长子,于大明洪武二十五年,迁居馆陶县常氏庄下邨。据201510月,重修《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记载:“初自福山迁至馆陶县,与孝忠、孝礼二祖同下邨于常氏庄,卒后承孝礼祖遗命,葬于孝忠祖墓之左侧,此茔在杨坟后街迤南。配夏氏,生子镇。镇祖配李氏,迁葬老茔,东南野庄村后。生子二:麒、麟。麒,镇祖长子,配赵氏,外出不详。麟,镇祖次子,配赵氏,葬村东南祖茔。生子二:刚、鰲。刚,麟祖长子,配张氏。鰲,麟祖次子,配侯氏。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仁,孝思祖次子,居福山。生子一:时,居福山。时祖生子二:学明、诚明。学明,时祖长子,登科乡,仍居福山。诚明,时祖次子,登科乡,仍居福山。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杰,孝忠祖子。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多读经书,以人才选为山西平阳府库官,到任居官五年,有女选为王妃。杰在山西平阳屡次差人搬取老父,以就养,孝忠祖以兄弟同来下户,不忍舍去。后孝忠祖故,立坟时乃以兄为祖,使守明堂。彼时孝礼祖使人叫王杰来家治丧,发送伊父。杰到将父殡葬,仍回山西下户于临汾县(至今宗党甚众,惜科未及载谱)。为了族谱能够接续,我曾四处托王姓人和朋友,在临汾东关一带查找,并查阅了《临汾县志》《平阳府志》,均未有任何线索。同时,我也将查找信息,发布《世界王氏网》,亦未有信息,留下了遗憾,只能待奇迹出现,完善族谱。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俊,孝礼祖长子,为拜寿官。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终年93岁,葬于杨坟祖茔。元配孙氏,继配刘氏,再配郭氏(临清州提举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诚、禄、恭、让、彪。

诚,俊祖长子,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终年60岁。元配邢氏、继配栾氏、再配陈氏,生子七:道、达、通、逵、聪、栾、逊。

道,字载告,诚祖长子,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生,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59日)卒,卒年60虚岁。深于易,成化中援列入国子监。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二尹,抚民如子,忧国奉公,修塘1500口,堰67处,灌水汲田,民悉利之,监察御史奖励之,后至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仍任前职。到任署县印,著能声,管粮储,有才干,巡按监察御史于九载考迹,承潘司檄进贺圣天子,千秋表公,星夜北行,至京都忽然疾作,因恳请归里养病……

元配杨氏、继配张氏,生子二:宗仁、宗义。宗仁,字本元,号浒东,道祖长子,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生,省祭官,任四川永宁宣抚司经历应承父志,博极群书,于其弟宗义协施四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卒,终年88岁。元配武氏、继配张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桥、栋。宗义,道祖次子,字本正,号水东。省祭官,与兄长宗仁同扩田一万二千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终年78岁,葬道祖茔。元配李氏、继配丁氏、再配刘氏,生子五:无逸、无违、无过、枢、机。

禄,俊祖次子,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生,居王集。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卒,卒后葬王集村东南,后裔在尚庄。配郑氏,生子:迪,字素候,庠生,元配蔡氏,继配范氏,葬禄祖茔。迪祖生子二:希、常。

恭,俊祖三子,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生,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卒,卒后迁葬于杨坟始祖茔之北。配牛氏,生子三:春、岩、节。春,恭祖长子,庠生,早卒。岩,字民瞻,恭祖次子,配吴氏,生子三:凤翔(号应霄)、凤喈、凤仪。节,恭祖三子,字守己,配杨氏。

让,俊祖四子,字仲谦,寿官,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生,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卒,卒后迁葬于林潘寨之南。元配汪氏,继配许氏,再配邵氏,生子二:瀛、瀚。瀛,让祖长子,字允登,号东州,幼登邑黉长荣省祭。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生,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卒。元配庞氏,同邑,继配徐氏,临清州,生子三:化民、育民、利民;瀚,让祖次子,字允清,省祭官。元配酆氏、继配焦氏,生子三:牧民、济民(字伯惠)、泽民。

彪,俊祖五子,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生,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卒,葬老茔之侧。配郑氏,生子六:仚、余、介、全、仝、企。仚,彪祖长子,配孟氏,生子一:文素;余,彪祖次子,配董氏,生子一:国安;介,彪祖三子,字廉贞,号竹庵。据201510月,《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扬州志》记载:“按参将王介起自行伍,勇于赴敌,深明大义,以襄愍公,抚其里有惠政而死非其罪,至则拜公之堂,伏地泣涕,缙绅举义之时,倭贼自瓜州步来突逼城下(倭者倭国也,一名日本国,其国在东海中依山岛,自为一国,其地女多男少,小岛五十余处各建一国都,明嘉靖年间,叛服不常,屡入扬州等处,介镇抚扬州故常与战),公以战劳染疾不能挽弓乘骑,犹坐与贼对垒或请特见劝曰:公疾如此,当以他人备兵御之,俟疾病愈平贼可也。公怫然以起,慷慨旰衡曰:倭贼未平,遑恤身家乎,古人马革裹尸之谓何,何竟以一疾而坐视扬州之顿失耶,平贼后病重而卒。介调自山东所部徐兖骁骑善战,时倭贼自瓜州突至扬郭外,介恐其西逸,乃先命他将设伏湾头铁盘厰以待之,自引壮士三千余人以诱贼,且战且走,至伏处,领兵杀回,伏兵突起冲之,使贼首尾不能相救,斩获甚多,会通州马公子亦率兵至,装束旗帜,与贼杂集,介以为贼之后援也,遂引兵少却,余贼乃乘隙而遁。自此之后,倭贼畏服再不敢犯者皆公之力也,公盖勇而有谋,设伏获胜,时称古之名将不是过也。”介祖配李氏,诰封夫人,生子一:国光;全,彪祖四子,配路氏,生子一:国敬;仝,彪祖五子,配刘氏,生子二:国秀、国器;企,彪祖六子,配田氏,生子一:国荫。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云,孝礼祖次子,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卒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葬祖茔之右。配徐氏,生子:佑。佑祖,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生,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卒,葬于老茔。佑祖配夏氏,生子一:玉,迁临西县白地乡王庄,卒后立茔于王庄。玉祖配杨氏(1924年谱记载生子一:相),201510月谱记载,生子三:龙、相、林。其后裔在临西县尖塚乡王庄,未入谱。


11
0.156513s